楼主:
yangzz在下80年代生人,小时候曾在唐家沱的制药九厂生活过,还在唐家沱小学上过一年学。后来随着父母工作调动,去了外省生活。一晃30年过去了,岁月的痕迹,如今只能回忆,无拘无束的童年生活,也逐渐消失在碎片的记忆中。当一个人不能重温昔日的时候,他唯一能做的便是不要忘记。
在这场找寻唐家沱儿时生活的回忆里,那些似曾相识的路径、山峦与田野,无不让我魂牵梦绕,泛起调皮的笑容。因此,当岁月流逝,所有的东西都消失殆尽的时候,唯有脑海中飘荡的记忆还恋恋不散,让往事历历在目……
1制药九厂前身是南岸的民康药棉纱布厂工作。年公私合营时,民康药棉纱布厂搬到唐家沱,同当地私营的大华药厂合并,称为重庆卫生敷料厂,又叫重庆制药九厂。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现在的唐家沱街道过去叫何家嘴,正宗的原生唐家沱在内沱(今制药九厂)。在没有轮船的时代,大量的木船不能停在水流较急的何家嘴,只能停靠内沱这边。因此早期的唐家沱街道在内沱,是有名的水码头。
我记得80年代中期,国有企业的效益还比较好,福利制度也比较完善。当时,制药九厂利用国家下拨的一部分贷款,翻修了职工宿舍,新修了球场坝(篮球场);还建起了一座像模像样的电影院,从而结束了放映露天(坝坝)电影的历史。电影院很快成为制药九厂的职工和家属,日常生活最重要的娱乐设施。
我记得有一回放映外国电影《野鹅敢死队》,电影院里面简直人山人海,坐满了男女老少。有些小孩子看得起兴,随口就模仿起了电影中的台词。电影院不放电影的时候,有时也举办周末舞会。舞会是属于大人们的活动,舞池里面旋转着时髦的红男绿女,还有职工组成的业余乐队在一旁伴奏。
当时,球场坝(篮球场)是制药九厂家属院的生活中心。这里除了举办厂里的篮球比赛,更多时候是人们晨练和散步休息的去处。每逢过年过节,球场坝还举办游园活动,其中包括猜谜语、绕口令、套圈等趣味项目,很受大人小孩的喜欢。
2我妈在制药九厂的库房上班,负责库房的货品管理和统计。我记得厂里面雇了很多农民搬运工,把货物从停泊在岸边的货船上卸下来,搬到运货的绞车上;绞车把货物运到厂门口,搬运工再把货物一件件扛到库房里面。这些搬运工背上搭着一块布,手中还拿着一根竹签子,每搬运一件货物就数一根签子。
当年,我们住在制药九厂一栋红砖宿舍楼的底楼,一条长长的走廊串连着七八家住户,以及一两个共用的厨房和水池。宿舍楼后面紧靠着山脚,山坡上不远处就是托儿所(幼儿园);旁边还挨着一条水沟,沟里的水从铁山坪流下,清澈见底。我妈和周围住的人经常在沟里面淘洗衣服,印象中那捶打和搓洗衣服的声音曾经此起彼伏。
当年的老式宿舍楼,都不带卫生间入户。人们晚上在家方便的话,只有痰盂或者尿壶。离宿舍楼很近的地方,有一座很大的公共厕所,里面有一个长的大尿池和十几个蹲坑。当时人们清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去公共厕所倒痰盂或者尿壶。
记得我在制药九厂上托儿所的时候,托儿所的楼房刚刚修缮一新,光溜溜的梭梭板(儿童滑梯)特别好玩,连中午吃的饭菜也特别香。托儿所大门旁新修的一座假山水池,更是小朋友经常攀爬的对象。我还记得舅舅曾借来一部上海产的海鸥双镜头相机,带我在托儿所门口照过相。
在托儿所后面的山坡上,长满了密密匝匝的马尾松,还有灰色的松鼠在松枝间上蹿下跳。这里可以俯瞰着幽深壮阔的铜锣峡和滚滚东逝的长江水,是一块藏风聚气的风水佳处。
记得有一天晚上,家属院后面的铁山坪突发森林大火,厂里面的大人纷纷跑到山上去救火。我妈连夜背着我出来,爬到了托儿所后面的半山坡上。可是,我们连大火的踪影都没看到;后来我在我妈的背上快要睡着了,我妈只好背着我回到家里。
3当时,我们隔壁邻居有一个小孩叫陈果儿,是一个比我小几岁的男孩,长得挺秀气;至于陈果儿的父母,我记忆比较模糊了。我只记得有一回,陈果儿家里的一个亲戚从铁山坪下来走人户,还给周围的大人和小孩看相算命。
当时,楼上住着李贵学、吴念秋、唐西林、罗艺、徐霞等人;还有一个双胞胎家庭,两个小孩分别叫大栓、小栓。如今我只记得这些名字了,当年都曾在一起玩过。李贵学家里的小人书特别多,翻箱倒柜全是一摞一摞的小人书,我特别喜欢去李贵学家里看小人书。
吴念秋的爸爸会利用圈套活捉麻雀,有一回还用气枪打伤了一只麻雀,拿回家供小孩玩耍。我和吴念秋把受伤的麻雀放在一碗水里,顿时水都被染红了。当时我还小,只是觉得好玩,没有觉得很残忍。
刘永强(小刘强)住在另一栋宿舍楼,他爸在制药九厂的交通船上当水手。在当时,我们出行主要靠坐船,而且经常搭乘厂里的交通船。有一次,我妈在解放碑的新华书店,给我买了一套当时最好看的小人书——《小精灵画传》。在搭船回制药九厂的时候,我还请刘永强一起看过。
李贵学他爸在制药九厂的职工食堂上班。当时,厂里面的食堂为了方便职工,修砌了一个公共灶台,专门为每家每户蒸饭。我妈叫我每天下午放了托儿所,去食堂取回蒸好的饭。为了便于识别,我妈还专门请人在饭盒上刻了名字。
4当时,在制药九厂的厂长大楼,住着一位姓杨的爷爷,他家利用住在一楼的便利,开起了一间小卖部。我妈下了班经常带着我,到杨爷爷家的小卖部喝汽水。记得当时,大家最爱喝的是那种玻璃瓶装的“天府可乐”——号称“重庆人自己的可乐”。
在当年,装可乐的玻璃瓶似乎挺值钱,当场喝完之后必须马上退瓶。如果有人想带回家喝,还得留下一笔押金。这笔押金不多不少,正好等于一瓶可乐的价钱。因此当你退瓶的时候,不要押金还能当场喝一瓶可乐。
最初我妈给押金的时候,我一度还被蒙在鼓里;等我喝完之后拿去退瓶,杨爷爷总是让我当场再喝一瓶可乐。当时我竟以为,用空瓶子就能换一瓶可乐喝,感觉真是太划算了!
5在制药九厂的公共厕所后面,有一个用棚搭建的猪圈,里面饲养着两头肥猪。我记得每天中午都有附近的农民,用木桶提着泔水包括剩饭剩菜来喂猪。我还有一次观看杀猪的经历,过程真叫人兴奋。
我记得杀猪的时候,家属院里的老老少少都跑来围观。一开始,屠夫使用蛮力抓住猪的耳朵,把猪从圈里面拖出来。这时猪开始拼命挣扎,发出一串撕心裂肺的嚎叫。杀猪地点选在猪圈前面的坪地,盛猪血的木盆早就放好了,磨得雪白的杀猪刀发着寒光。
屠夫拿起血盆里的尖刀,看准进刀口,使劲往猪脖子推去,猪血马上就喷涌而出。这个过程中,几个壮汉帮忙抓住猪的前后腿的,并用力分开猪蹄,同时将手肘压住猪的身体,使猪血完全放干净。
等猪儿完全断气了,屠夫将一桶烧开的水浇在死猪身上,轻轻一抓就可以扒下猪毛,然后用清水洗干净猪身。最后,屠夫把猪脑袋砍下来,开膛破肚取出猪的大肠罐血肠。我最记得猪的膀胱(猪尿泡),被几个小孩踢来踢去,玩得不亦乐乎。
6老一辈的重庆人,对于出门爬坡上坎肯定深有体会;尤其在80年代,出行不便使人困扰。想当初,出了制药九厂的大门,是一条长长的通往江边的下坡路,途中需要绕行内沱湾,才能一路走到唐家沱街上。多年以来,这段绕折的路程显得十分不便;而且在丰水时期跨越内沱湾,曾经还淹死过人。年,在居民们不断反映后,经江北区大人代表建议,终于建起了一座民心工程——“内沱大桥”,把天堑变成了通途。从此居民出行再也不用绕行内沱湾了。
记得“内沱大桥”建成的时候,看起来颇为壮观气派:大桥总长约七八十木,由4座石头砌成的桥墩支撑,其中两侧靠岸的位置各有一座桥墩,中间2座桥墩耸立在内沱湾的江中,到桥面的垂直高度足足有四五十米,让人有一柱擎天之感;桥的主体由粗钢梁做桁架,上面铺设的是预留孔洞的厚水泥板。当人走在桥面的时候,可以从孔洞俯看下方幽深广阔的内沱湾,还有江面潺潺的流水,久而久之会产生一种恐高的晕眩感,甚至感到心惊胆战。
“内沱大桥”是制药九厂从厂区通往唐家沱一侧的最近之路。记得我小的时候,通过“内沱大桥”还有些害怕。因为我习惯走路时眼睛往下看,刚走到一半腿就有些发软了。这时候,我妈会提醒我不要一直看下面,眼睛最好直视前方,我这才得以通过大桥。
7记得80年代,国有企业普遍还是单休日工作制。到了星期天,我妈会带我去城里的解放碑玩。当时,制药九厂还没有修通进城的公路,要到唐家沱的码头去坐轮船。说起唐家沱码头,其实就是一艘固定在岸边的趸船,作为轮船停靠的“浮码头”。记得那时去坐船,我们先要穿过唐家沱正街,然后顺着一大坡石梯才能走到岸边的码头。
当时,从唐家沱坐船去朝天门,船费是1元钱,时间大约是2个小时,途中需要停靠黑石子、寸滩、白沙沱、溉澜溪、窍角沱等水码头。虽说比较慢,但沿途可以看到很多景点。当轮船行驶过寸滩,遥望江北的塔子山头,有一座高耸的七层宝塔——文峰塔。轮船继续行驶,途径南岸的大佛寺,可以看见一座背依山崖开凿而成的大佛造像。大佛面朝滔滔长江水,默默注视着江面上过往的船只,并与江北的文峰塔隔江相望。只要看见了大佛像,那么距离朝天门也就不远了。
记得当年,坐船是一种大众化的出行体验,狭小的船舱里面挤满了各色人等;尤其是一些赶集的农民,挑着装有家禽的笼子挤上船来,顿时船舱里面飞舞起了鸡毛,一股鸡粪的气味弥漫开来。尽管如此,我一直很喜欢坐船时那种轻轻摇晃和颠簸,还喜欢站在船头看浪花飞溅,有一种乘风破浪的感觉。记得当时,我还在朝天门码头看见过一种高速的水翼艇,比传统的轮船要快很多倍,据说船费要5元钱,可惜我从来没有坐过。
8望江又名郭家沱,是国营望江机器制造厂(军工企业)的所在地。有时候,我们住在制药九厂的家属院,可以听到从铁山坪的后山腰传来一阵“轰隆”声。原来,后山腰就是望江机械制造厂的靶场,这是试射高炮时发出的声响。
从制药九厂去望江大约有五六里路,途中需要徒步穿越铜锣峡。当年,峡口还没有通公路,只有一条沿着江边的小路。只见道路一边是滚滚长江水惊涛拍岸,另一边是草木葱茏、巍峨峻峭的崖壁。因此,这段道路充满了各种“水陆”趣致。
沿着小路走进铜锣峡,随处可见大小船只在狭长的江面穿梭来往,轮船汽笛一声,顿时山鸣谷应;在蜿蜒起伏的小路旁边,杂草丛中匍匐着一块类似癞蛤蟆的石头,形态惟妙惟肖;仰头眺望,山崖顶处悬着一块硕大的巨石,从侧面看轮廓酷似孙悟空的脸;悬崖峭壁上还有刻有几个苍劲的大字“大江东去”(民国二年熊克武所书)。后来公路修通了,道路旁的“蛤蟆石”就不见了踪迹,如今只剩下山崖上的“悟空石”。
快到望江机械厂的时候,小路渐渐变成了柏油马路,只见崖壁上开凿有一排排的防空洞。这些防空洞既深又长,可以容纳各种机械设备。据说这是抗战时期,为了躲避敌机轰炸而修建的生产隧洞。90年代初,在这里打出了天然温泉,修起了峡口温泉浴池,成为附近居民放松休闲的一道去处。
当时,望江最闹热的地方叫锣旗寺(落旗寺),那里有一个面积不大的球场坝公园,里面有供小朋友玩耍的轨道小火车,咫尺相望的还有望江电影院(也叫大礼堂)……
涯友热议沙坪坝双碑的崽儿写得真不错,赞!楼主的文章,也勾起了我对制药九厂的一些童年回忆,谢!
我大哥知青返城,年进制药九厂上班,从75年左右,就是厂篮球队队长,外号“短命”!
七几年的夏天,从唐家沱到制药九厂的沿江路上,一条小溪遇上长江涨水,只能沿着一根固定在两岸的绳索,自己拉一条船才能往返九厂和唐家沱。当年铁山坪上的农民下山卖青蛙,一大笆篓才五块钱。菜也卖得很便宜!
开坦克的苏克写得很好,期待更新;记得小时候沿河边走路从唐家沱到二轮机,再到峡口温泉。
74年虎很熟悉的味道,参加工作当了船员,在哪里修船的时候,唐家沱街道那么的眼熟。那是90年代
白天0数星星赞,土生土长的唐家沱人,我现在还住在唐家沱
来源:「天涯重庆」,整理
点击进入两江生活圈】小程序,发布信息一下搞定
好消息!同城红包自动体现功能开通
渝北丨昨日上午石船发生一起车祸
两江影视城旁又添新耍处,两江新区高品质生态旅游项目御景栖岸设计方案出炉
江北丨动工了!郭家沱大桥真的动工了!
通知:复盛余氏的家人们,21届清明会邀您来参与
鸭肠、牛肝、三线肉只要10元一份,这家店平价到你想不到
龙兴、石船、复盛、鱼嘴、五宝
江北、渝北、北碚的朋友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