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望江,十里画廊……我们这里才是“万岁的故乡”……
众所周知,望江厂原来叫50兵工厂(不清楚的请查看我们之前的推送),抗美援朝期间,
中国人民 38军用厂里生产的炮在朝鲜松骨峰打出了“万岁军”军威,战士们称它叫“万岁炮”;
15军在上甘岭用它打得虎虎生威,并成就15军此后改制为全军 的空降军。
今天这篇文章,就谈谈“万岁的故乡”的由来,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华民族奋斗史,咱们望江人也没有什么了不得的,但就是配得上“万岁的故乡”这个称号~~~Lets开始~GO~
夔剑重庆江北区铜锣峡北岸的山洞群,和郭家沱岸边望江机器厂的老厂房、宿舍区,有丰富而鲜明的建筑年轮,浓缩着近现代中国的大历史。这是我去年6月24日随缘扫街的主要观感。上游起自唐家沱、下游终至郭家沱的铜锣峡北岸峭壁上,有22个 的“抗战洞”,这是抗战时期中华民国兵工署第五十工厂的车间,当年生产了4千门战车防御炮、60迫击炮、迫击炮,26万余发炮弹。37毫米战车防御炮(第五十工厂年造)这些战炮的生产、使用过程,涉及到年七七事变、第二次淞沪会战后的迁都抗战、从东北到东南和华中的全国大撤退、三峡大抢运、陪都故事、重庆大轰炸、愈炸愈强、抗争胜利……等等一系列抗战史事。史料图片:年9月24日,卢作孚在汉口航政局改良木船试航典礼上发表三峡大抢运动员演讲史料图片:民本轮15吨的起重机在大撤退中发挥了极大作用这里被确定为 文物保护单位,是当之无愧的。既然已是 文物,就得进一步做好保护和利用,弄得像个 文物的样子。正在进行的滑坡治理,是其中一部分工作。紧挨着的郭家沱片区,有一批人字形或者叫山字形的厂房。有网文误以为也是民国建筑,其实是苏式建筑,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一边倒”时期的苏联援建项目。这个时期的军工产品,曾与抗美援朝、抗美援越的激战生死攸关。紧挨着苏式厂房的22个“防空洞”,是苏联赫鲁晓夫突然抨击斯大林,导致国际社会主义阵营大地震、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同时面临美国和苏联核战灭国威胁下“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时期新增的又一个大救亡工程。而 的大跃进、文革历史,都与备战备荒密切关联。后来,改革开放了,抗战洞和苏式厂房都转产民品,曾生产铃木摩托车、峡江牌电风扇等等。由于军工任务和国营体制机制等原因,这些民品都没形成规模,要么转给别的厂,要么夭折了。现在中小规模生产一些专用车车厢,还生产高大上的绿色、环保、低碳的新能源大型风力发电机的核心部件。据说现在民品效益不太好,这是国有生产型企业甚至实体经济的普遍情况。军品生产还保留着,在郭家沱后面山里的新厂区。公开资料显示,新厂区的设备早已提档升级,采用先进的数控设备了。国企改制和科技进步的混合作用,导致不少干部职工提前退休、买断工龄、自谋职业。此外,宿舍区的建筑也保留着丰富的时代记忆。如像:民国时期的“眷字号”两层楼宿舍区,中苏友好时期的大体量专家、技术员宿舍楼,七十年代的整体浇筑拱形屋顶等等,时代特点都很突出。除建筑本身外,郭家沱片区的十里望江厂多处墙壁上的标语、壁画,也有不同历史时期的烙印。比如,苏式厂房的“忠于公司,忠于人格”标语,是望江总厂改制为公司后的时代特产,意在警示干部职工,在那个人心浮动、公私不分的年代,别跟着不良社会风气损公肥私。宿舍区的礼、孝、仁壁画,和24孝图,是上届政府“和谐社会”执政口号和传统文化热下的落地行动。公交望江厂站旁照壁上崭新的“高举中国特色伟大旗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大红标语,以及多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生态美丽家园”标语,则是本届中央政府治下的典型口号。这次重庆市第八届文化遗产宣传月江北“寻访郭家沱”活动,由江北区文物保护管理所、重庆市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队、重庆老街历史文化总群、中国古村之友(重庆)、江北区作协、街道、博物馆志愿者联合进行,80余名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参与。活动座谈会上,有人提出将抗战洞打造成为战炮历史成列馆。这是个不错的策划。我进一步认为,整个峡、郭家沱片区的望江厂老厂区、宿舍区,可以整体策划、打造成一个近现代中国工业——尤其是兵器工业——主题的影视产业基地,使军民结合的工业生产、影视文化产业、旅游休闲产业、棚户区改造相得益彰。不无担心的是,这里将修建郭家沱大桥,有若干建筑物已张贴了拆迁告示。重庆不稀缺一座大桥,郭家沱大桥的具体选址和造型也绝非只有一种,但这里的历史建筑却是不可再生的。很希望那些历史价值较大、实际上不可复原的典型建筑,别因修桥被破坏,希望对部分区域进行合理的成片保护,和整体性的统筹利用,这样才能持久。来源:美篇(良知济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