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乡村看振兴江边小村的产业振兴路

点击标题下「望江之声」可快速   藜蒿,或者说芦蒿,本是安庆人常见的野菜,而在王军眼里则是取之不竭的绿色财富。他来自在芦蒿种植圈子里,颇有名气的南京市栖霞区八卦洲。带着20年的从业经历,他来到了余埠村,继续在长江边延续自己与芦蒿的不解之缘。

  “种植芦蒿需要坚固耐用的钢架大棚,投资大。不过,收益也大。按照今年的行情,第一茬芦蒿能卖到七八元一斤,加上二茬的收入,一亩地能产出一万多元,第一年就能有盈利。钢架大棚能用个差不多十年,后期没有大的投资,盈利更多。”王军说。

  “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高效农业。”王军关心的是芦蒿,余埠村党总支书记孙中勇关心的则是当地的发展和群众的利益。“这家以种植芦蒿为主的家庭农场,占地有亩,是在年6月份开始生产的。这半年多时间里,该农场已经在用工方面支出了约40万元。来务工的都是年纪比较大的当地农民,一天大约80元。有五六名脱贫户长期在这务工,每人每年都能有大概两万元的收入。”

  得益于产业的发展,在余埠村,不仅是年纪比较大的农民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正值壮年的人们也有了就近就业的选择。

  中午时分,余埠村扶贫车间里,最热闹的地方就是食堂了。“走路五分钟,骑车的话,要不了两分钟。”当记者在人群中询问他们的上班路程时,正在排队打菜的余埠村江调组村民柯林华第一个脱口而出。显然,对于腿部有残疾的她来说,这样的路程是十分适合的。至于收入,“今年受到疫情影响,每个月收入大概是两千多元。恢复到以前水平的话,一个月也能有个三四千元,比之前在外面干少不了多少。”

  柯林华之前长期在外地打工,自打家门口开了扶贫车间,便毫不犹豫地回到了家乡:“家里孩子还小,老人年纪也大了,没有人照顾是不行的。”

  余埠村的扶贫驿站、车间,前后分三期建设了总面积平方米的厂房:年,一期扶贫驿站投资25万元;年,扶贫车间二期投资85万元;年,杨湾镇整合资金,又在这里建设了扶贫车间三期,投资万元。这些车间,有针对性地吸引了服装、床上用品这类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入驻。而这数百万元的资金投入,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不仅让相关村集体获得了类似厂房租金的分红受益,也让附近劳动力获得就近就业的机会。“扶贫车间目前有多名附近劳动力务工,其中有20多人是脱贫户。”孙中勇说。

  产业扶贫给余埠村人带来的福利,还不止于此。除了到户的特色产业补助之外,这几年村里也兴起了不少项目:金盆湖绿色稻米基地、余埠村畜牧养殖基地……还有,联友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按照党建引领脱贫攻坚的思路,余埠村“两委”不仅与安庆联友汽车贸易有限责任公司经过多方协商,达成共同发展现代农业共识,还将支部建在企业上——在年联友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落户余埠村的同时,在该公司成立的党支部。经过数年的发展,该公司已拥有日粮食烘干量达吨烘干设备,达到年加工粮食5万吨、食品加工1万吨的规模。联友公司的发展,不仅直接带动当地10余户贫困户稳定就业,更改变了全村的产业格局——发展更高效的农业。

  “在联友公司带动下,这几年我们村已有多亩棉花地都改成了水田,种植优质糯稻,经济效益大幅提升。”孙中勇又一次提到了“高效农业”。“我们要实现乡村振兴,首先得让村里的农业越来越高效,车间越来越热闹,这是最基本的。长远来看,老百姓都能在家门口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那就说明乡村兴旺了。”(县融媒体中心张巅)

官方望江之声

权威传播望江好声音

编辑:徐罕

审核:柯思德、汪勇

终审:金国泉

来源:望江新闻网

主管:中共望江县委宣传部

主办:望江县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安徽新媒体集团

服务-

投稿邮箱:wjxww

.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jiangzx.com/wjlt/98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