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国斌
现在的禹州城里人只知道位于西大街南侧,城隍庙错对的一条小街道叫光明街,却不知道解放初及以前叫景云街。更不知道这条街名称的来历。
萌发写这篇文章,是因本人从去年加入角山文化研究会后,有幸研究角山文化,且对王棽林先生居住地、办公场所等足迹的探究感兴趣。而景云街的由来与清末举人、民国《禹县志》主卿王棽林有关。
王棽林,字槐三,乳名灿,学名森林,号角山居士。
年(清同治八年)农历己巳年出生,属蛇,年10月20日去世。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农历壬寅年科考甲等头名举人。
王棽林少时私塾师从葛时芳,考中举人后师从樊海澜,并与樊同期考进士落选。曾任禹县候补县长,民国《禹县志》主卿编修。著有《角山文集》、《畏秋楼诗稿》、《遣日录》、《民史传》等多卷。
王棽林先生的出生地是方岗镇石坑村栗子沟自然村。王家人长期居住在那里。
兄弟姊妹八人,弟兄六人。在禹州城内有居所两处。一处在现在的倒座街(即倒座街西光明街南的西南大角一所大宅院),另一处在现山林街北头路东三层日式建筑的大宅院,起名畏秋楼,于0年因房地产开发而拆除。
本着对原景云街现光明街来历的兴趣,笔者有意查阅《禹州志》(清顺治版)、《禹州志》(清道光版)、《禹县志》(民国版)均无对该街巷有记载。
年版《禹州市志》仅介绍光明街全长米,宽6米,石子路面,起西关桥,止倒座(关帝庙)街。可能该街是条不起眼的小街巷,又窄又短,没有必要记载街巷的原由。
据《禹州市地名志》记载:光明街位于城区西部。清末民初,该街叫景云街,因在城隍庙南,按其方位古称城隍庙南拐,也有习称城隍过道、城隍胡同。
年因电力公司设该街,故改为光明街。南起倒座街,北至西大街。全长米,宽4米,灰渣路面,县科委、地震局、计量所曾驻该街。
倒是《禹州故城》记载较为详细:景云街,又名城隍庙南拐,今名光明街。它北起宣化街(即西街)城隍庙门,南至倒座街西端的关帝庙,全长百丈,宽约丈二,是近靠西城门(怀远门)的第一条南北街巷。
该街名称多变,清末明处时还称景云街,许取当地景色靓丽,云白风清之意。后因它在城隍庙之南称城隍庙南拐。
年,当时的电力公司驻此办公,首先装了路灯,满街光明,遂改为光明街至今。
该街也是商贸繁荣之地,民国年间经营中药材的字号有豫兴德药栈、同立泉药栈、恒昌合药栈、豫生源药行、信茂药行和厚生堂药铺、何家膏药老铺等,还有多家铜匠铺、铁匠铺、杂货铺等等。
今年初夏,笔者无意中从方岗帖沟村一老先生处看到手写日记,记录着有王哲夫大少在年亲口提到城里有条景云街是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大概是曹官在任时他父亲嫌南拐胡同不好听而改的。
他出过一本《哲夫文集》,且在文集里有所提解。王哲夫是什么人士?带着这个疑问,我翻书查找,访问后人及知情人才略知一二。
王景云,男,字维城,号哲夫,年出生,年去世。河南政法学校和中州大学(河南大学前身)毕业。民国时曾任偃师县县长,安徽望江县长。解放后因家族被确定为地主成分,且任职属国民党伪县长,无奈随后回乡务农劳动改造。是王棽林先生之大儿子。
联想到角山先生在《王棽林诗稿》中对子女的疼爱和呵护,并希望个个成才。
诗中“《景儿小照》写到:
血驹千里直无前,
称我家儿知汝贤。
诵得老夫诗便好,
东坡集后更斜川。
《题熙儿诗课后》写到:
骥子原来最好儿,
小年诵得老夫诗。
须知诗是吾家事,
诗在空山独往时。
可见角山先生对两个儿子的成长表现信心满满。惜二儿潜夫过早离世,则全力辅佐大儿事业腾达。
通过以上资料和采访比对,虽民国《禹县志》没有显示这个小街,可能有避嫌之成分。《哲夫文集》没有找到无法核实,其他相应也没有有力地印证,种种迹象表明,笔者大概还原景云街名称的由来:
年至年(清光绪二十七年至三十一年),是曹广权在禹州任知州时期,对王棽林等当地人才非常器重。年王棽林考中举人后,曹助力驱使比利时人开采三峰山煤矿,进而夺回煤矿公司经营权交王家经营。
随着航运的开通,煤炭生意坐地生根,经营突飞猛进,日升斗金,赚得盆满钵满。
在此期间,王棽林和他的兄弟六人购得位于现光明街南头路东、倒座街西头路北的一处三进大宅院,内含四个配院供兄弟几个居住。
光明街开有两个大门,倒座街有一个大门两个偏门。与此同时,还在家乡栗子沟建起了两处二进前后两层楼的大宅院,随后又建了一处书屋。该故居已批准为许昌市文保单位。
听王氏后人讲,景云街名称是王棽林搬入后院正房后,出外经常走西门,有时走南门。因该街药行货栈林立,好不繁忙。街名南拐,过道,胡同与繁荣的场景不大适宜,恰逢街巷普查绘图,就向曹知州及幕僚建议更改街名。
幕僚随问改成什么合适,你住在那里又是大学问,你有发言权。王棽林思前想后,自己住宅占整街的半截,用自己名字命名不大合适,用其它词汇代替不大相符。
当看到儿子时,灵机一动,何不取“景云”二字使用街名为妙,这样体现出了药业繁荣景象,既不失大雅,又赋有诗意。随建议并得到了允准。
当时王景云大约12岁左右,聪慧伶俐,好学上进,吟诗朗朗上口,作诗韵律相合,是培养的好材料。街名与他名字相同或许碰巧,可能不会是角山先生的真实想法。
如今的光明街已向南延伸与万寿宫街贯通,水泥道路平整,环境干净优雅。遗憾的是,由于关帝庙的不可移动形成了一个拐角,还真成了“城隍庙南拐”了。
由于当今经济的迅猛发展,光明街早已失去了繁荣的景象,”景云”二字也失去了存在的喻意并被历史所淘汰。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的急剧膨胀,对房屋的需求日益高涨。加之开发商的利欲熏心而盲目开发,使昔日的光明街古香古韵逐渐失色,成为参差不齐古新并存的小街巷。
转载请注明来源:禹州市三都文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