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小康看望江乡村振兴综合体筑牢共

点击标题下「望江之声」可快速   每一寸土地都是珍贵的。在望江县的各个乡村振兴综合体,常常能看到“节约土地”理念的实践。

  在望江县太慈镇沈冲村,原本有一处窑厂。窑厂废弃后,成为一片杂草疯长的荒地。正是精准扶贫的春风,唤醒了这片沉睡的土地。

  借建设扶贫综合体的契机,太慈镇扶贫资金,在这里建设了厂房,包括18个草菇种植大棚和平方米的原料发酵大棚。同时,利用光伏项目资金在厂房的屋顶建设了村级及户用联建电站共计KW,解决了15个村光伏电站建设用地难的问题。

  于是,这个占地面积约57亩的集食用菌种植、加工、光伏发电、蔬菜冷冻链及分拣包装中心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项目,在废墟上崛起。

  同一片土地,昔日落后的窑厂,如今已是“食用菌+光伏+蔬菜冷链”综合体,无疑是一次成功的腾笼换鸟。

  9月10日,一个“秋老虎”凶猛的午后,综合体内的蔬菜包装工厂里的劳动者们,显然不用担心高温,甚至还要穿着棉服工作——出于蔬菜保鲜的需要,车间里的温度一直维持在15摄氏度以下。蔬菜从土地中来,经过洗净、挑拣、鲜切、包装等工序,成为一件件标准的工业产品。

  如何才称得上标准呢?“娃娃菜8到10厘米,菠菜15到20厘米,香菜20到25厘米……”企业负责人周茂胜随口就报出了许多“标准”,显然早已烂熟于心。“而且,绝对不能有黑点、黄叶、虫斑、蓝粉。”

  正是因为高标准,这家工厂获得了多个知名餐饮连锁企业的认可。据周茂胜介绍,依托综合体,他所经营的企业已经实现产供销一条龙蔬菜产业布局,涵盖草菇、香菜、小葱、生菜、西红柿等多个品种蔬菜,产品销往海底捞、老乡鸡等品牌餐饮客户,去年销售额多万元。

  兴旺的工厂,给当地群众带来了什么呢?周茂胜告诉记者,去年,他这家销售额多万元的企业,在劳务支出就有多万元。按照在该企业长期务工有人计算,人均年收入差不多有4万元。

  “这里上班多凉快啊!”谈及自己的工作环境,沈冲村脱贫户徐林燕打趣道。乐观的她,正是这人中的一员。这份工作,不仅让她在顺利脱贫后的日子里,有了长久而稳定的收入来源,还离家近,比在外打工方便。

  值得一提的是,这家富农工厂所带来的效益并不止于“富”。

  望江是农业大县,农作物秸秆很多。这么多禁烧的秸秆去哪里?综合体也是收纳地:一方面,由各类农作物秸秆加工而成的固化成型燃料可以为草菇基地、蔬菜大棚加温;另一方面,稻草秸秆经发酵处理后也可作为草菇的基料。而废弃的基料,又作为绿色生态有机肥,施给蔬菜。据统计,该综合体一年使用各类农作物秸秆达一万吨。

02引凤还巢:产业园聚焦望江特色

  每一处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望江县的乡村振兴综合体,在聚焦地方特色上,下足了功夫。

  在位于望江县长岭镇北门坦村的乡村振兴综合体——一个纺织服装业集聚的产业园,已经拔地而起。

  长岭镇扶贫产业园自年开始兴建,产业园总体规划占地面积余亩,以望江首位产业——纺织服装产业为主体,按照小微园区功能科学规划,分期建设,园内实现“五通一平”,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拥有60间共平米职工宿舍及食堂,可解决约名外地员工住宿及人就餐;全民健身中心平方米,可以满足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工间操、体育舞蹈等;拟建占地30余亩小学,其中幼儿园6个班,小学12个班级,满足园区员工子女就近就学……

  美好的现在,以及更美好的未来,吸引了许多想要回到家乡的人,真正做到了引凤还巢。

  产业园由安徽省丰昌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在管理运营。据该公司办公室主任杨秀生介绍,目前入驻的纺织服装企业,绝大多数是返乡的长岭镇人所创办;务工人员同样是周边群众占了绝大多数。“一、二、三期工程建成后,产业园可解决多个就业岗位,可带动名以上贫困人口就业,为村集体增收万元左右,并可望实现年税收万元以上。”

  来自长岭镇文学村的吴海坤,就拿到这个就业岗位中的一个。10日上午,产业园内的美宜客防治有限公司的厂房里,吴海坤正在忙着自己的梳棉工作。“要先了解机器,才能操作机器。操作的难点在于如何保证机器输出的棉条匀整。”作为干这一行二十多年的老把式,吴海坤正在指导公司里的新人操作机器。

  作为漂泊异乡的“打工族”,吴海坤之前那二十多年,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浙江温州度过的。去年,因为疫情的缘故,他甚至没有返乡过年。不过,这也让他机缘巧合找到了这份工作。

  “这不是响应国家号召错峰返乡嘛,我在今年5月份才回到长岭。正好看到产业园有招聘会,就参加了。跟公司谈了感觉工资待遇什么的都挺合适的,就留下来了。”吴海坤说,现在一个月能有多元的收入,这跟在外地的收入差得并不多,而且公司经营状况非常好,只要好好工作,他就完全不会有失去工作的担忧。“当然是考虑到能照顾到家里了。我家孩子正在读初三,是关键时期。现在孩子每天都是我自己接送,在外地工作肯定办不到。”

03借船出海:综合体构建多赢格局

  每一个村庄都能从综合体受益。位于沈冲村的综合体并不只属于沈冲村,而是属于太慈镇15个村;同理,位于北门坦村的综合体并不只属于北门坦村……望江县每一个乡村振兴综合体,都是类似的架构。

  据望江县乡村振兴局产业项目室主任虞学良介绍,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该县大力整合扶贫资源,在明晰村级扶贫产业项目资产和收益的基础上,在各乡镇内进行跨村整合,将光伏扶贫项目、产业扶贫项目、扶贫车间(驿站)项目、资产收益扶贫项目统筹谋划、一体实施,形成“政府出资、企业运作、农户受益”的特色产业扶贫模式,建设了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产业扶贫综合体。

  在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程中,这些产业扶贫综合体华丽转身,成为乡村振兴综合体,继续为乡村振兴发挥着产业支撑作用。

  虞学良还以位于沈冲村的综合体为例,讲述了综合体具体运营模式:按照资产管理办法要求,明晰产权归属,产业综合产权属于太慈镇15个村共同所有。其中,扶贫产业项目资产按照每个村的比例全部登记到村,光伏资产按照各村所占规模登记到村。综合体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经营方式,由15个村共同成立太慈经济发展公司和安徽省创润生活超市集团有限公司共同进行管理。草菇产业扶贫资产产权归属太慈经济发展公司,日常运营由安徽省创润生活超市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并根据合同约定,每年支付收益60万元给予太慈经济发展公司,进行收益分配。

  “对于地理位置不那么优越的村子来说,可以实现借船出海的效果。”虞学良说。“不仅如此,一个成功的综合体,能构建起企业有发展平台,农民有就业门路,村级有增收渠道这一多赢格局。”

  截至今年8月,望江县累计投入2.33亿元建成万元以上产业扶贫(乡村振兴)综合体22个,带动1万余户贫困户(脱贫户)实现增收,带动村集体年均增收超万元,为产业振兴筑牢了根基。(何飞、张巅)

官方望江之声

权威传播望江好声音

编辑:徐罕

审核:柯思德、汪勇

终审:金国泉

来源:安庆日报

主管:中共望江县委宣传部

主办:望江县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安徽新媒体集团

服务-

投稿邮箱:wjxww

.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jiangzx.com/wjrw/109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