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文化纵览一二六望江黄梅戏史话下

白癜风能治好吗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529/6288655.html

三、登堂入室大展风采几度起落不失传人

年望江解放不久,在凉泉区委倡导下,龙昆玉、龙甲炳、杨水乐、方锦明、胡步桥等二十四人组成了凉泉剧团,配合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动群众和宣传工作,演出了一些传统剧目,并首次排演出新剧目《红娘子》《血泪仇》、《小仓山》等。

年望江店员工会和城关六大组及城郊西镇、毛栗冲、吉水等地相继成立业余剧团。除移植《木兰从军》等剧目外,一批优秀的时装戏《柳树井》、《新事新办》、《推车赶会》、《拾棉花》、《放下包袱》等先后在舞台出现。年秋,望江首届物资交流大会对这个时期的黄梅戏和京剧作了一次盛大检阅。交流会场建了四个台口,同时演出三日三夜。城关、西镇、吉水、毛栗冲及各区乡抽调的骨干艺人余人齐聚该会演出,成为望江黄梅戏史上一次空前的盛会。同年龙昆玉、龙甲炳、陈学良、陈飞庭、檀明端、檀学

峰等艺人在县政府及文教部门组织下,成立了望江黄梅戏流动班社(即县黄梅戏剧团前身)。龙甲炳任社长,流动班社在政府扶持下,逐年发展。

年,在流动班社的基础上,县政府正式组织成立了望江县“曙光”黄梅剧团,这是望江县黄梅戏的第一个在编的县级专业剧团。由帅根元首任团长。先后抽调了国家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干部、教师等分别担任剧团党政领导和业务骨干并招收了新学员,充实了艺术队伍。建国后,望江县投建的第一座中型影剧院也交由剧团管理使用。黄梅戏开始由民间流动转入县城固定场所演出,演员行当相应齐全;乐队、灯光、道具、布景也渐趋规范。年,“曙光”剧团更名望江县黄梅戏剧团,总人数达五十余人。机构设置,艺术力量不断扩充。六十年代初,在全县城乡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筛选性招生,又首次接受了一批艺术学校的专科毕业生,使之阵容整齐,实力雄厚,在黄梅戏艺术建设上出现了一次飞跃,而且在以后的二十余年中这批人员起到了承先启后

的中坚骨干作用。“文革”期间,黄梅戏剧团受所谓“文艺黑线专政”的冲击,大

批人员被调离、下放,仅剩十六人组成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至七十年代初,因受剧本限制,传统剧目禁演长达十余年,结果学演“样板戏”,黄梅剧团为应付形势需要,在一批下放知青中招收了廿十余名学员,移植上演了《平原作战》、《杜鹃山》和本县创作的现代黄梅小戏《客满之后》、《渔村凯歌》、《重任在肩》、《双迎考》等。《客》、《凯》两剧并参加了省、地调演。由于招收的这批学员缺乏专业培训,加之年龄偏大,很难适应专业需要,几年后逐渐改行。

传统剧解禁,黄梅剧团又于年招收二十五名学员,选择在本县香茗山麓的朝阳庵作为培训基地,进行了八个月扎实的基本功培训,尔后又送到安庆黄梅戏校专科培训,几年后这批学员以崭新的阵容出现在黄梅戏舞台上。年一举夺取了安庆地区青年演员基本功比赛集体一等奖,顿时名噪“黄梅之乡”,《人民日报通讯》发表文章表彰这批黄梅新秀,八十年代初这批学员

为主体组队赴江西、江苏、湖北、华北、东北三省等地演出,均受称赞。他们先后多次参加省、地调、会演、比赛和戏剧节、艺术节,都分别荣获创作奖、综合演出奖、表、导演奖、演员新秀奖、舞美、作曲奖等。创作和首演的《儿女恩仇》(谢樵森执笔、廖善友创作)、《御斗冤》(田耕勤、龙仲文创作)并被省电视台录相向全国播放。《儿女恩仇》参加安徽省首届艺术节获剧本创作二等奖,韦敬东、姚虹、檀秋萍获表演三等奖。众多演员被电台、电视台、唱片社邀请录音、录相与灌片。檀秋萍参加省《星星灿烂》电视演唱会;胡秀

娟等演唱龙甲丙口授的“望路”唱腔《描药方》和由虞哲华作曲,帅来姣、何咏霞演唱的《黛玉焚稿》均被上海唱片社灌制成唱片。在此期间,黄梅戏再度出现兴旺趋势,也是黄梅戏的鼎盛时期。黄梅剧团也曾被誉称是“黄梅之乡”富有朝气的一个表演艺术团体。

进入21世纪,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大众娱乐文化席卷文化市场,民族戏剧整体滑坡,戏剧观众锐减,城市演出市场一片萧条,农村演出市场尚未成熟,县黄梅戏剧团在这种背景下,不遗余力地开拓市场,坚持面向市场进行演出,《安庆日报》曾以大篇幅文章报道该团《突出重围》走出了一条戏剧发展新路,生存发展新路,一度创下了全省各级专业剧团演出场次、经济收入排名第八、县级剧团排名第一的佳绩。为此,国家文化部、财政部奖励一台大型集装

流动舞台车。《安庆新闻网》报道过“市辖七县一市黄梅戏剧团,只有望江剧团一枝独秀”。

四、南腔北调师承一脉艺海无涯各有千秋

望江艺人演唱、道白都用本地方言土语和声韵,善于演唱反映人物坎坷命运、不幸遭遇的“苦情戏”。唱腔节奏散慢,调子委婉,融唱、说、数于一体,朴实而真诚,讲究以情动人,开创了黄梅戏艺术长河中独具一格的望江路子。这种刻划人物细腻、如泣如诉的艺术风格,由蔡仲贤一代奠基后,徐汉卿、杨润保、龙昆玉、徐柳生等予以继承和发展。而在望、怀交界处的班社,受“怀腔”影响,曲调旋律渐趋华丽、道白、表演也较多地吸进了程式化的东西,形成了与望江南路不同的“河北”声调。这种声腔在新坝、赛口、武昌、高士一带影响很大,其代表为胡玉庭、江月明、檀少春等。南腔北调师承一脉而各有千秋。黄梅戏声腔在建国后不久便为曲谱所统一,老腔老调只在民间才偶有所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jiangzx.com/wjrw/71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