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我们终将逝去的方言

开篇语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方言

文∣椿桦

  两年前,在我写作《漳湖旧事》系列散文的过程中,脑中就不断闪现一些久违的家乡方言词。这些词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打动了我,于是萌生了写作“方言词典”的想法。其实,这些方言并非我的家乡所特有,其中有大量语词流通于整个皖西南及周边地区,只是在口头发音上,各地会有些微差异而已。由于我将要写的方言故事属于“过去时”,因此最后决定将系列文章统称为《雷池词典》。

  作为一个地名,雷池也属于“过去时”。如大家所知,成语“不敢越雷池一步”中的雷池,在望江县境内,但是,雷池文化并非望江县独有。史书记载,大雷水至望江积而为池,谓之雷池。那么,大雷水从何而来?根据中国地图学社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在晋以后的各朝代地图上,大雷水为今日湖北黄梅、安徽宿松境内的龙湖、鱤湖等水域。唐朝《元和郡县图志》中关于“望江县”的词条提到,“大雷池水,西自宿松县流入县界,东南积而为池,经县而入于江。”另外还有史料提及,古雷水流经黄梅、宿松、太湖、湖口、九江、彭泽、望江等县域。按照这些说法,雷池文化涉及皖鄂赣三省,那么,“雷池方言”应当与其流经的这些地域的方言,有较大的交集。

  《雷池词典》的写作构想,可能会让人联想到韩少功年出版的小说《马桥词典》。我的确读过《马桥词典》,但并不能确定是否受到了这部小说的启发。假设没有这部作品的话,我觉得我仍有可能会用“词典体”来写作方言故事。事实上,《马桥词典》的写法也并非首创,而是被学界认为“借鉴”了塞尔维亚作家米洛拉德·帕维奇的小说《哈扎尔辞典》。不过,韩少功本人并不认可这一说法,他表示在写作《马桥词典》之前,并没有读过《哈扎尔辞典》。我倾向于相信韩少功的说法,因为“词典体”的写作方式早已存在,最早可追溯到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文论集《哲学辞典》。

  《雷池词典》的内容与这三部著作均有不同。《马桥词典》是虚构了一个村子,然后以村里人的特色口头语为题进行叙事,其中有些词条也是虚构的;《哈扎尔辞典》是围绕一个古老民族中的人物来设置词条,然后以故事的形式来呈现每个人物形象;《哲学辞典》则是以哲学的视角,论述宗教、历史、道德等问题,再以辞典的形式编排。而《雷池词典》,只是试图挖掘被人们淡忘或如今已很少使用的方言词,然后通过这些词来讲故事……

  语言的生命在于使用,当一种语言渐渐被冷落,其生命就危在旦夕。比如我国的满族语言,已基本从口头上消失,目前在东北只有极少数满族老人会讲几句。居住在北美洲的印第安人,古代曾有一千二百种方言,至今已有四百种方言消失,另有四百种方言也濒临消失。

  未来,各地方言的没落甚至衰亡,是可以预见的事情。人口流动常态化,乡村发展城镇化,跨地域通婚普遍化,都预示了语言统一的必然性。普通话作为全国通行语言,是跨区域交往中降低语言交流成本的唯一途径。近几年,我回老家过年时注意到,说普通话的少年儿童多了起来。事实上,许多长年定居于异地的青少年,已经不会说家乡方言了,有些长大后天各一方的发小、老同学在久别重逢时,也无意识地讲起了普通话。即便是在家乡长大或有过家乡生活经历的年轻人,对于许多过去常用的词,也可能听不懂。比如“烧锅的”“绝蔸”“扯筋”“雀博”“出水”“水牯”“不好过”等词的词义,多数“00后”是不明白的。那么“00后”的下一代,又会怎样呢?

  所以,各地方言的最终命运,是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是时间的早晚罢了。也许,现在谈什么方言拯救,为时尚早。不过,在意识到问题时,就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工作,总归不是坏事。我注意到,家乡有不少方言词已经无人再提,或面临失传,那么以文学的形式来记录这些词语,也算是件有意义的事情吧!方言词汇浩如烟海,我深知搜集相关词语并进行叙事,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称得上是庞大的工程,但还是想尝试一下。这个“尝试”的过程应该会比较漫长。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每个时代的常用词或流行语,这些词语本身,也是时代的一个缩影,标注着这个时代的特征,随着这个时代的远去,当年的流行词语也将随之远去,比如,上世纪八十年代安庆地区农民在田间劳动过程中的常用词“打格子”“打中伙”,早已被人淡忘。这进一步表明,方言承载着所在地区的本土历史与人文,而越“土”的方言,地域文化特征就越明显。但是,这些听起来很土的方言字,我在查阅一些古代典籍时,发现大多有规范的写法,比如,“喰[qī]饭”的“喰”字、“树杪[miǎo]”的“杪”字、“胩[kǎ]裆”的“胩”字、“烟秌[qiū]”的“秌”字、“?[chí]鱼”的“?”字、“搲[wǎ]米”的“搲”字、“发?[qiā]”的“?”字(可检索我年4月29日与5月10日先后在本   今天,在我回顾那些土得掉渣的家乡方言时,内心却充满了敬畏与感动。这些终将在人们口头消失的方言,值得我们致敬。

  借助手头的古籍及文献资料,我将挖掘并收录一些有代表性的方言词条写进《雷池词典》系列文章,每个词条都会有注音和释义。这些文章将陆续通过“桦外音”   最后再提一句,在写作《雷池词典》过程中,《漳湖旧事》系列散文的写作还将继续。只是由于本人工作忙,业余写作充满不确定性,文章的发表频率也就无规律。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我从事的是新闻工作,主要写作文体是时事评论,这需要客观理性的思维;而文学创作属于想象的艺术,对感性思维有更高的要求。这意味着,在进行不同文体的写作时,思维需要不断切换。为了让文学语言少受论说文的影响,在工作之余,构思文学作品之前,我需要静下心来,读几首诗,听几段音乐。尽管如此,仍深感力不从心。

  写作既是脑力劳动,也是体力劳动。但我会坚持下去,敬请支持我的读者保持耐心,同时欢迎提供参考意见与素材。

下期预告:雷池词典∣烧锅的

作者简介:椿桦,原名汪春华,皖西南望江县人,祖籍怀宁县。从事新闻采编工作二十余年。出版图书《摸着良心过河》《异论中国》《舆论尖刀》等十余部。

版权声明:未经作者许可,任何报刊与网媒不得转载

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jiangzx.com/wjrw/76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