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烟楼可移动文献资源middotm

“得烟楼”可移动文献资源的发掘与传播(字)

——以收藏池州专题资料为主线

一、本文为学术论文,参加了第八届皖江地区历史文化研讨会(宣州;.10);主办: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合肥工业大学;收入《第八届皖江地区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皖江文化社会科学研究》

二、作者携本文参加“·安徽(池州)地域文化论坛”,《论文汇编》收录。

作者:张忠

内容提要:得烟楼收藏的池州地情资料约千余件,上讫乾隆,经民国到新中国,时间跨度二百多年,经发掘整理,形成大致分类:生态物种特产史料、老照片上的池州影像、文献史料上的池州记忆、流布四方的池州人文景象、教育人文和民风习俗,清代土地流转和赋税制度。事涉旧时池州行政区划东流县、贵池县、秋浦县、至德县、石埭县、青阳县和九华山的历史人文,一批罕见的历史资料系得烟楼首次公布,填补了池州史志的空白。

关键词:得烟楼;收藏;文献资源;池州专题;生态物种;老照片;记忆;人文景象;发掘;研究;传播

德国档案学家迈斯奈尔认为:“年代越久的档案往往越发重要,应当受到保护。”“不能把案卷当作零碎的材料孤立地分别地单独评判,应当以它们固有的行政关系为具体背景进行鉴定,即在确定档案的价值时,应当考虑各行政单位在政府结构中所处的地位”。[1]

得烟楼,作者案室,本土党史办、文史专家、收藏家、媒体和皖江文化研究会精英采撷史料交流的场所,安庆市博物馆相关展品征集的对象,《中国收藏》杂志社资料库成员。[2]得烟楼收藏档案文献纸质资料两万余件,分门别类,犹一部资料集,有许多资料原始汇册,是前人劳心遗存,也是前辈学者研究成果。经济史大师严中平先生指出:“一部好的资料书,其意义决不在一部专著之下,甚至比一部专著起更大的社会作用。”[3]经整理发掘,近期陆续发现的池州专题资料约占得烟楼收藏总量二十分之一,主要由历史文物、文献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构成。最早是乾隆年,最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形成,其时间跨度有年。

得烟楼收藏池州专题文献资料大致分类:

红色文化资源:

红色文献、抗战史料、老报纸、人事档案、介绍信、笔记本、课本、同学录、邮票与实寄封、户口户籍、会计传票、印章、车船票、证书、老发票、烈士及烈士陵园图片资料、手札手记、老照片。

历史文物、文献资源:

乾隆卫田名册(安庆府、池州府)、地契、印花税、查验证、股票、金融保险、谱牒、地图、金兰谱、田赋执照(上忙、下忙)、胶卷底片和玻璃底片、生态物种特产史料、古籍、清代文书。

笔者耕耘四十有年,得烟楼藏品初具规模。“历史形成了收藏,收藏保存了历史。收藏品往往以其特有的真实性,直观而又形象的展现出历史发展的印迹,有以小观大的作用。藏品往往是历史的缩影。一个收藏门类的演变往往折射出一个社会发展的轨迹。”[4]

这些以“行政关系为具体背景”的档案文献,是池州地域历史文化资源的组成板块,考虑历史文献在“政府结构中所处的地位”,我们应当珍惜这些资料的价值,片纸片语悉心收纳。正如知名学者、《徽学丛刊》主编刘伯山所说:“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纸张笔墨的东西,尽管它不是契约、凭证,其文字对世人无多大价值,但如果对其形成者或拥有者有一定意义的话,也要尽量保留之。”“这种行为一旦构成了一种普遍的习惯之后,就会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善存仁者的社会风气在文风昌盛的社会环境中,必然导致的就是收藏成为人们的一种热爱,注重收藏构成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习惯。”[5]重视这些地方文献为我们带来的社会热点和郡望效应,为提升池州地域名牌献力献策!因兴趣爱好使然,收藏与研究相互印照,田野实地考察与收藏文本结合。多次走访东流老街,撰述了《明代东流县衙碑刻之谜》。[6]也曾经历时数月,在池州师范学校旧址,勘察、拍摄了一大批池州大成门清代碑刻,携论文《池阳故园道释儒文化群落考述》,参加了第七届皖江地区历史文化研讨会。[7][8]

而今,借力“安徽(池州)地域文化论坛”的平台,得烟楼有选择地公布一批原始文献。“文献公布具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但是它除了与历史科学有密切的联系外,还与……史料学、文字学等历史辅助科目有着密切的联系。”[9]笔者当下发现不少鲜见的珍稀文献,为共享可移动文化资源创造可研究条件。

一、发现与发掘:老照片上的池州影像

“在唤醒和保存记忆方面,历史照片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深知,一幅幅老照片所激活的记忆与思考,不仅仅是个人的、家庭的,也是我们民族乃至人类共有的一笔宝贵财富”[10]

“皖南革命干部学校第一部队学员全体合影”。时间:年11月25日。地点:阳湖(今皖南屯溪境内)。根据照片上的题词,查皖南干部学校:该校年6月建立,中共皖南区党委第三副书记马天水兼任校长,部主任罗平(张春汉)。第一期共招生人,7月开学,11月结业,校址屯溪。[11]这张千人合影的革命干校老照片,盛况空前,千名学员在它那里结业,从此走向皖南(包括贵池、至德、东流、)各个工作岗位。

“秋浦县文庙典礼筹备处官绅暨办事人摄影”(民国)十四年四月初七,俗称大成殿,[12]年5月25大水冲毁。

集约式老照片:东至交通局专题,以48张老照片,囊括了八十年代东至交通各个方面,拍摄时间:—年。这一组照片,按照当时东至交通的状况,分门别类的粘附在《东至县交通志》老式键盘打印机打印的原始文稿上。主要有:内河港口渡口、长江码头、老汽车站、运输河道、木排、帆桅船、公路、祁(门)徽(州)古道、隘口、古桥(石桥、木栈桥)、手推车、老式汽车、闸孔、造船、苗圃凉亭、古屋等。“得烟楼”收藏的这组老照片,与《东至县交通志》各章节融汇贯通,文图对比互相映照,浓缩了东至历史上的水陆交通现代史,是东至县历史时期交通专业的一个小百科全书。[13]生态特产“长江鳇鱼(中华鲟)”老照片,拍摄时间:年,地点:东至县东流镇江边。照片上的鳇鱼约多斤重,是长江生态环境标志性生物、大型淡水鱼类。时至今日,野生环境下的中华鲟几近灭绝。得烟楼收藏的这张老照片,留住了池州“青山绿水”的美好影像,印证了生态环境传统承袭是大美池州的一个亮点。[14]

百岁老人遗照:

杨静之(~)、陈兰(~)夫妇,旧东流县人氏,是东流籍国民党中央政府要员陈访先(另述)的堂侄女婿、堂侄女。

抗战时期,杨静之入职美军空军陈纳德部“飞虎队”翻译,成为池州抗战援美翻译第一人!(来自笔者母亲邹月霞和外婆杨嫦娥的口述——杨静之,是我母亲的舅舅、外婆的弟弟)。

百岁老人杨静之简历:幼时名“家兴”,在东流县菊江高等小学堂完业,于21岁时(年)考入徽州中学,因个子瘦小,谎报18岁,自此出生年月从年改为年。年9月(25岁——个人档案填报22岁,下同)在徽州中学毕业,当年即考入浙江大学外文系(校长竺可桢)。适逢抗战,浙江大学校址由龙泉县迁往贵州遵义县。年2月底3月初,国民政府教育部下令征调后方各个大学(西南联大、浙大、云大、贵大、重大、广大及中央大学)三、四年级的学生去“飞虎队”做勤务翻译工作。杨静之被分发到昆明乌家坝战地服务团、美军空军第三招待所总务股。年1月,调重庆化龙桥战地服务团人事科。同年6月,调四川梁山美军招待所,年12月底,调天津福岛街美军招待所皇宫电影院。年2月,调南京美军第二招待所……直到解放。解放后,一直在东流县(后为东至县)张溪小学当教员直至年退休。先后担任县一二三届政协委员、六、七、八届人大代表。[15]“皖南池州专署农业干部训练班全体学员结业纪念”:年元旦。这张六十人合影照片反映了建国初期,池州地区农业干部队伍建设教育的一个缩影,清一色的“男性班”,也说明了农村妇女干部的匮乏。地方史志没有记载,填补了志书关于池州地方“农业干部训练教育”的空白。

建国初期水利防汛施工老照片系列:如《东流县大龙潭堤脚下挫施工情形》年10月31日;《贵池乌沙区天成圩退建新堤竣工摄影》年4月7日。

少年毛新宇访问九华山老照片:改革开放以后,九华山迎来了来自北京的第一批客人:毛泽东嫡孙和陪同人员。毛新宇和九华山管理处主任周复安等11人合影,年9月6日。毛新宇,小名“毛毛”,访问九华山时才10岁(虚岁)。

二、搜集与整理:文献史料上的池州记忆

得烟楼原始文献纷繁芜杂,一些个专题材料深藏其中,需要勤勉检视,日日爬梳方得精华。年愈久,题愈深,多种表象纠缠一起,加之池州地区行政区划一再反复,多条记忆线索纵横交织,既要怀平常心,又要有慧眼识珠之能,一些似是而非的情景难以廓清,遥远的记忆亟待唤醒,这些被唤醒的资料就是池州文书,就是池州记忆。倘若局限于收藏何益?必时常检视。光检视何益?必工录勤记。光录记何益?必思考研究,只有不断思考才能深入研究,深入研究方有所获。譬如,周氏后裔流布四方的著述,人们只记其实,不考其虚。得烟楼在自家收藏的千百书卷中,发现了日本学者荒见泰史的一条周氏舛误记录在案:“《敦煌变化汇录》初版年。周绍良氏所编,五十年代以前的第一本。……这本书,曾经在日本受过不少批评,而且批评的语气激烈。这些批评的文章中,代表性的有入矢义高氏和金冈照氏。他们认为,周氏抄录王重民氏《敦煌本王陵变》的校勘资料,《汇录》上不但有很多《馆刊》本的误记,而且经自挪用王氏解说之处也很多,并且在注解中不说明引用出处,实在不堪作为底本资料,使用时必须小心。”[16]

在如山的案头文献中,搜集整理如许资料:记录生态特产的“东流长江鳇鱼”和“张溪麦鱼”的史料《东至县水产志》(张忠主编,年),《东至县志·渔业·水产》(张忠撰稿,年)和《东至土地志·土地制度·地价税赋》(张忠撰稿,年)等。除了大批旧刊,得烟楼藏有年代池州日报等诸多老报。还陆续搜集整理了东流县地契、农业税赋单据、至德县印花税票[17]、年代烟草查验证[18]、年代池州文化局会计档案、年东至县离休老干部张荣庭进京觐见邓小平、胡耀邦时的笔记手稿、中共东流县委会徽章、池州青阳籍作家黄复采的文稿和手写邮政稿费单、池州贵池籍作家张健初(安庆老城闲人)创建收藏家协会档案手稿系列、池州(大渡口)寄籍作家叶卫东(甲乙)的处女作手稿《去黑山》、民国大渡口榨油坊股票、民国十九年东流县广丰圩七万亩田地地契(照相版)、蒋中正为东流县八都湖土地清丈题书影印件:“正经界以定产权,重地政以裕民生”等。

还有年代东至县食品公司、水产公司驻安庆中转站会计印信(系列)、年代至年代东流、贵池家书和邮政实寄封封,石埭人发行的民国时期股票、至德人发行的民国时期股票、民国老报纸上刊登的东流县大同小学抗日校歌、池州师范年作文本(学生戴先觉、老师张国钧)、手记一则老东流县红军线索、母校东流中学元老级教师刘剑青(曾任中共一大代表李达秘书、黄埔军校教官)的个人资料搜集整理等等。[19]

得烟楼藏有民国“金兰谱”一册。年,七人盟订于贵池杏花村。

已知目前收藏兰谱的单位有: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安徽省档案馆、黄山市档案馆等。什么是义结金兰?“……民间朋友相契、结为兄弟时交换的谱帖,又称为金兰谱。其义取之于《易·亲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兰谱一般要写明自己的字号、生辰、籍贯、民籍,交代曾祖、父母、家庭成员等内容。”[20]

杏花村兰谱序言有记:“我等同学杏村,如亲兰臭,踵桃园之胜事,结契殷怀,联梓里之,通家订盟,有愿从此集音成调谐歌棠棣之章。合邑城光辉照卿云之丽,身心毕具,脚色兼详,各将楮墨珍藏,勿负笠车旦誓。”民国二十三年十二月十五日立于杏花村。

“金兰谱”册页共九张十八面,封面封底各一张,内页七张,正面背面四个页面,每个页面均用手工绘制双线边框,正面框内嵌入姓名、地址,背面嵌入曾祖以下家庭状况。各署曾祖(考妣)、祖(考妣)名讳,父母兄弟姊妹名状和妻儿名姓等。正面:以出生年月按序排行:行一:徐义(芝轩),宣统三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丑时生,安徽省望江县人。志愿:终身从事乡村教育。排行老二的曹立三缺。行三:王宇(开第),民国三年十月三日辰时生,安徽省桐城县人。志愿:先从戒,以尽军国民教育,从事乡教以不负国家之栽培。行四:方宙(敬执),民国三年正月二十日亥时生,安徽省桐城人。志愿:做一个真美善的公民。行五:纪永(品璋),民国五年二月七日午时,安徽省贵池县人。志愿:从事教育。行六:孙恺(醒民),民国五年八月十八日酉时生,安徽省太湖县人。志愿:修己以正家风,化人而普乡教。行七:洪悌(克文),民国六年四月初十日亥时生,安徽省贵池县人。志愿:终身从事教育。

备注:排行老二的曹立三,在“得烟楼”收藏的另外档案里找到一条信息:曹立三,民国三十六年任怀宁(安庆)教育局视学。其中,纪品璋通讯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jiangzx.com/wjrw/82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