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近年来,国家对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日益重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既是大众文化消费品质不断提升的要求,也是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在文旅融合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公共文化与旅游服务共建共享,以旅游思维放大公共文化效应、以文化载体创新旅游产品供给,正在成为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新模式。
上海公共文化设施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品质度高、覆盖面广,已在全国率先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十四五”开局的新起点上,上海出台施行了《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与促进条例》,并召开了上海市公共文化建设工作会议,提出要深化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化、优质化水平,打造高品质、高效能的公共文化服务上海样本。
在此背景下,上海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和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发展部署,应以都市文旅新空间的营造为切入点,促进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
上海开辟公共文化新空间
形成文旅发展新动力
目前,上海市已构建相对完备的“市、区、街镇、居村”四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建成“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社区生活圈”,居民步行15分钟内就能到达。
据最新统计数据,上海共有市区两级公共图书馆23个;市区两级文化馆24个;社区文化活动(分)中心个;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余个;美术馆89家;博物馆家。此外,结合商圈、楼宇、滨江水岸、交通枢纽等公共场所建成“望江驿”“水岸汇”“睦邻点”“城市书房”等各类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营造出浓厚的城市文化氛围。
年,上海市美术馆博物馆举办线下展览余场、公共教育活动0余次,接待观众近万人次;推出“云展览”“云公教”等线上项目逾项,累计浏览量逾万人次;新开发文创产品种。利用公共文化内容供给平台,市区两级全年配送文化活动近2.5万场,文艺指导近2.5万课时,全年受益人次近万。
兼具丰富度、覆盖面和实效性的公共文化内容资源正在不断满足市民日益多元的文化需求。尽管受疫情影响,年全市线下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场次和接待观众数据有所下降,但上海的公共文化阵地仍然具备丰富的空间、优质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通过拓展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效能,能进一步开辟文旅服务的新空间,形成上海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动力。
激发文旅融合创新活力
打造上海知名文旅品牌
目前,上海正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提升治理能力,激发创新活力,努力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其中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融合发展就是提升市民游客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打造城市独特文化名片的重要举措,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01
整合公共文化服务融入节事活动
激发文旅融合新热点
构建上海旅游“一张时刻表”和“一套形象标识”,形成宣传推广合力。在“上海旅游节”“上海国际艺术节”“乐嗨上海过大年”等名片性节事期间,整合展演、论坛、沙龙等公共文化活动,以分会场、联合展、特别活动的形式加入节事时间表,整体推广、联合宣传。使用和谐统一的视觉识别系统,通过主题色、LOGO等建立深入人心、记忆点深刻的品牌形象。
借力公共文化设施,打响上海夜间文旅消费品牌。结合“上海旅游节”等重大节事,延长公共文化设施的开放时间,依托公共文化设施培育“都市夜生活体验区”。鼓励有条件的博物馆、文化馆、剧场和图书馆推出夜宿博物馆、艺术夜校、深夜小剧场、24小时阅读空间等夜间文旅体验项目,打造夜间文旅经济新引擎。
探索开设临时分馆,塑造上海文化“第一印象”。以现有总分馆制为基础,探索在已建成上海旅游咨询服务点的浦东机场、虹桥枢纽等交通门户设立上海博物馆、中华艺术宫等地标性文化设施的“快闪分馆”,在重大节事活动期间推出“小”而“精”的展览,向海内外旅客开辟展示上海形象的世界窗口。
02
打通旅游资源配送的“最后一公里”
培育文旅融合新平台
依托上海市公共文化内容供给平台,实现优质文旅产品直达“家门口”的精准配送。探索制定旅游服务配送标准,联动春秋、锦江、携程、驴妈妈等头部知名文旅企业,对照标准,通过资格审查、专家评审、市民集赞等方式筛选出若干内容优质、价格亲民、售后完善的文旅产品线路及套餐。利用上海市公共文化内容供给平台,以线上线下方式将其精准配送到市民手中,让全年龄段人群都能轻松获得高质量文旅产品,增强广大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依托公共文化设施开展社区微旅游,搭建“文旅直播间”和旅游社群培育基地。依托社区各类公共文化空间,围绕重大节庆、文旅新品发布等活动,邀请旅游专家和旅行达人现场分享新玩法、新体验。并通过互联网平台直播,扩大影响力;整合陆家嘴融书房、张江科学城书房等举办的读书会、科技沙龙和名家分享活动,吸引金融、时尚、创业人士定期“打卡”。
03
推进公共文化设施“主客共享”
打造文旅融合新空间
利用市级文化设施的“有形资产”,凝炼为城市文旅景观新地标和新空间。挖掘高等级文化设施内外空间背后的建筑艺术、历史典故、经典文化,推广成为代表上海城市建设的“必打卡”旅游景点。借助上海博物馆“天圆地方”、中华艺术宫“斗拱和中国红”、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大温度计”等强烈形象特征,打造高等级、高活力、高标识度的上海文旅新地标、新空间,形成上海城市文化“金名片”。
结合馆藏资源开发“深度体验式”旅游精品,推出互动性强、参与黏性高的文旅服务。以建党百年为主线,利用名人故居、纪念馆等红色场馆,开发沉浸式红色旅游体验精品;结合上海市群艺馆的艺术夜校、上海图书馆的读书俱乐部等活动,策划研学旅游内容;依托上海科技馆、上海天文馆等的展陈资源,创建寓教于乐的科普旅游基地;利用农家书屋等高颜值、亲自然的乡村文化空间,开展民俗体验、农业科普、非遗研习等活动。通过上述“深度体验式”精品的打造,更好满足市民游客多样化、品质化、个性化的文旅需求。
强化设施“集聚效应”,创建具有区域品牌和国际影响力的都市文博区。留住博物馆、大剧院等顶级文化设施吸引来的短时停留游客,在一定区域内,围绕场馆打造主题商业、文化酒店、影院、画廊等与市民文化生活高度结合的多层次文旅产业空间集群,带动公共文化与文旅产业“共振”。例如在演艺大世界,围绕上海大剧院、上海音乐厅等文化场馆,将商、旅、文项目融入商圈,打造“伦敦西区”式强势拉动消费的旅游演艺集群。
将公共文化设施融入特色主题旅游线路,丰富上海都市旅游内涵。探索与旅行社、旅游门户网站合作,利用上海丰富的行业博物馆和美术馆资源发展都市旅游。在工业旅游路线中加入中国航海博物馆、江南造船博物馆、上海铁路博物馆等行业博物馆景点;串联黄浦江沿线世博大舞台、艺仓美术馆等文化场馆及“望江驿”“水岸汇”等新型文化空间,开发“黄浦江艺术寻踪之旅”;将邻近景区(点)的公共文化设施打造为能让市民游客短暂休整的游憩场所,提供文旅信息咨询、旅行书吧、主题咖啡厅等服务。
04
探索升级公共数字文化服务
塑造文旅融合新样本
利用数字信息技术,探索通过“数字博物馆”“线上美术馆”等方式,将公共文化服务升级为面向全球游客的在线旅游产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上海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围绕上海城市精神,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域的文化特点,对文旅产品进行精细化、差异化的线上展示。尝试在公共文化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