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文化纵览七十一从魁星阁看望江人对

要掌握正确的营养观 http://www.zgbdf.net/baidianfengjiankangzixun/baidianfenglunwen/m/29716.html

望江中学校园内,雷阳书院后面的凤凰墩上,原有一座古建筑——魁星阁,是光绪廿年()由知县金风阁倡建的。阁是一座正方形宫殿式楼阁,登阁远眺,山川城廓,尽收眼底。阁有上下两层,下层为厅堂式,窗明几净,上层设魁星木雕像,雕像右执朱笔,左端木斗,以为点斗之势,意思是点定中试者的姓名。因年久失修,楼阁于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倒塌。它与奎文塔一样,随时间变化已经消失了,但这些建筑却代表着那个时代望江人对魁星的

信仰,体现了他们对文化的追求和对文化知识的渴望,反应了他们崇尚教育,认为只有较高的文化才会得到社会的尊重。因此,望江历史上一些古建筑如:“奎文塔”、“魁星阁”、“状元桥”、“文庙”等,都记载着望江古时读书人对文明的向往,从建筑的寓意上以满足精神上的需要,并给予心理上的支撑,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魁星”原为中国古代天文学中二十八宿之一“奎星”的俗称,二十八宿分成4组,每组七宿,与东、北、西、南4宫及用动物命名的四象相配。即:东宫苍龙、北宫玄武、西宫白虎、南宫朱雀。“魁星”是西宫白虎七宿中的第一宿“奎宿”,是指北斗七星的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前四星,亦被并称为“斗魁”。后道教尊其为主宰文章兴衰的神,并对其加以崇拜。对魁星的信仰盛于宋代,从此经久不衰,成为读书人最崇信的神。

有关魁星的记载和对魁星注解,最初在汉朝纬书《孝经援神契》中有“奎主文章“之说。东汉大臣宋均对魁星注解:“魁星屈曲相钩,似文字之画。”可见,在东汉时,已有“奎主文章”的信仰,并常以“奎”称文章、文运。如:秘书监为“奎府”,称皇帝写的字为“奎书”、“奎章”。古代科举考试中,进士第一名称状元,也称作“魁甲”;乡试中,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也称作“魁解”。选中第一名的,称“魁选”,高档的品级称“魁品”。清代学者顾炎武对“奎”为何而“魁”的缘由在《日知录》卷三十二中记载:“今人所奉魁星,不知始自何年,以奎为文之府,故立庙祀之。乃不能像奎,而改奎为魁。又不能像魁,而取之字形,为

鬼举足而起其斗。”

关于魁星的故事,传说古时有个秀才,聪慧过人,文章辞赋过目不忘,出口成章,才高八斗,但长相丑陋,五官畸形,一脸麻子,还是个跛脚,走路一拐一拐的,所以屡屡面试时落第。终于有一次高中榜首,到了殿试时,皇帝面试他的文才,当看他的容貌和走路姿态心中有些不悦,便问:“你的脸是怎么搞的?”他回答道:“回圣上,我的脸与众不同,这是‘麻面映天象,捧摘星斗’之相。”皇帝觉得回答的有趣,便又问:“那你的瘸腿呢?”他又答道:“回圣上,这是“一脚跳龙门,独占鳌头’之意。”皇帝见他机敏,心中很是高兴,又问:“那朕问你,如今天下谁的文章写得最好?”他又答道:“天下文章属吾县,吾县文章属吾乡,吾乡文章属吾弟,吾弟文章请我改。”皇帝听后大喜,赞到:“不愧天下第一!”于是钦点他为状元。这个丑文人的才学和智慧,使他后来升天成为魁星,并主管功名禄位。“魁”字拆开来,一半是“鬼”,应魁星的面目丑陋,一半是“斗”,应魅星才高八年、也应北斗星座。因此,在魁星阁正殿塑的魁星造像,面目狰狞,金身青面,赤发环眼,头上还有两只角,右手握一管大毛笔,称朱笔,意为用笔点定中试人的姓名,左手持一只魁斗,右脚金鸡独立,踩在一条大鳌鱼的头部,意为“独占鳌头”左脚摆出扬起后踢的样子,以求在造形上呼应“魁”字右下的一笔大弯勾,脚上是北斗七星。

据说魁星手中的朱笔,就是点应试者功名的,“任你文章高八斗,就怕朱笔不点头”就来源于此,所以科举时代的读书人将其视若神明。

农历七月初七,相传是魁星的生日,于是“七夕”成为读书人拜魁星之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jiangzx.com/wjxw/64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