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中国社会科学报》月2日文章的原型,是《中国社会科学报》约写的,以罗列成果为主。发表出来的那篇受篇幅和媒介限制,以突出特点和走向为主,难免挂一漏万。本篇正好与之互补,尽管可能有些重复。
——邢向东
年汉语方言研究概述邢向东庄佳(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年,汉语方言学在方言事实的调查描写与分析、方言文化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视野更加开阔,理论方法的运用和探索更加自觉,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得到了提升。其中方言语音和语法研究成果最多。汉语方言学发展的新趋势日益彰显,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思路。
一、地点方言调查描写
地点方言研究报告在田野调查基础上,对某一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事实进行静态描写、共时比较和历史考察。如陈丽、刘祥柏《安徽芜湖六郎方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钱乃荣《上海方言》(上海文汇出版社)、高峰《定边方言调查研究》(中华书局)、艾兰《三江六甲话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邢向东《神木方言研究(增订本)》(中华书局)等。这些方言调查报告语料丰富翔实,描写论述深入,注重词汇、语法的调查分析和方言文化的记录,反映了方言调查注重方言文化的新动向。
二、方言语音研究
方言语音研究主要涉及方言音系描写、区域方音研究、方音史研究、声调问题研究、语音的实验研究和理论探索等。
单点语音研究专著如王仲黎《祁阳方言语音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单点音系描写的论文如江苏兴化、湖南冷水江(铎山)、江西南丰、福建邵武洪墩、福建华安(高安)、安徽繁昌、安徽望江等地方言,以东南方言为主。区域方音研究多以语音的静态描写和共时比较为基础,探寻区域方言的内部差异和共性;或与历时比较相结合,探寻语音的历史层次及流变。如:〔日〕秋谷裕幸《中原官话汾河片音韵史研究》(商务印书馆)、吴波《江淮官话音韵研究》(商务印书馆)、支建刚《豫北晋语语音研究》(中西书局、上海辞书出版社)、夏俐萍《汉语方言全浊声母演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
语音演变研究范围很广,主要涉及:古浊塞音声母、帮精影疑喻云以日母的今读、古泥娘母的分立和从邪崇船禅母的异读。中古某类韵的今读、阳声韵今读入声韵,以及语音演变及历史层次分析,变音研究,后缀的读音研究等。如曹志耘《吴语汤溪方言古阳声韵和入声韵的演变——介绍一种无辅尾的韵母系统》,麦耘《元韵系在粤方言和粤北连州土话的一种表现》,庄初升《客家方言名词后缀“子”“崽”的类型及其演变》,赵日新《豫北晋语儿化韵的层次》,谢留文《赣语“鱼虞有别”的层次》等。声调问题包括单字调的描写分析、调类的分合及不规则演变、舒声调的类型与演化等,如周颖异、朱晓农《江西修水渣津赣语的十六调系统》,乔全生《汉语一字平去两调现象成因初探》,曹瑞芳、李小平《晋语中古阳声韵今读入声》。连调问题则从词汇语法层面、轻重音格局、实验语音学、地理语言学等角度做了讨论。实验语音学的考察如:一级元音的语音格局考察,基于嗓音声学分析的汉语声调产生的地域差异研究,从声学角度、感知角度对汉语方言单字调及两字调的实验考察等。
方言语音研究理论方法的探讨是本年度研究的亮点,如:李永宏、孔江平《汉语方言音位负担量研究》(社会科学出版社)提出了“音位功能负担量”计算法,李倩、史濛辉、陈轶亚《声调研究中的一种新统计方法——“增长曲线分析”法在汉语方言研究中的运用》介绍了声调统计的一种新方法,李兵、常敏《汉语方言入声音节的类型学观察》从类型学角度考察了个汉语方言的入声音节系统,游汝杰《文读音、白读音和旁读音》提出了“旁读音”新概念,潘悟云《地理虚时与音变链》提出了与历史真时相对的“地理虚时”的概念和方法。邢向东《再论词调——从词汇、语法层面透视汉语方言的连调问题》、《论西北方言中词调的提取及强势调与弱势调》两篇论文,继续深化西北方言的“词调”研究,等等。
三、方言语法研究
汉语方言语法研究成果丰硕,主要涉及:地点或区域方言语法的综合研究、专题研究,句法、构词法研究,特殊实词、虚词或多功能词及语法标记研究,时体范畴研究,语法的比较、语法化研究等。研究中,描写语言学、参考语法、功能语法、生成语法、语用学、认知语言学、语言类型学、语言接触等理论方法都有运用。
语法研究专著如夏俐萍《湘语益阳(泥江口)方言参考语法》(商务印书馆),祁淑玲《天津方言语法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张桃《宁化客家方言语法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等。宋开玉《山东方言词缀研究》(商务印书馆)是以文献扎实详尽见长的力作。
句法研究主要涉及动词重叠式、各种结构和句式、句类,其中构式研究成为方言句法研究的热点,如:“VOR”隔开式动补结构、“可VP”、“V(x)有NP”、“害+V/A”、“VD+NP受事+NP方所”、“叫+Pro+莫(+XP)”等。如辛永芬、施其生《汉语方言里的“V(x)有NP”结构——以河南浚县话、广东汕头话为例》,刘亚男、李炜《汉语入门的正反问句》。构词法研究涉及名词性小称、“数词+亲属名词”、重叠式形容词后缀的考察,如陈泽平《福州方言重叠式形容词的后缀》等。
方言词类研究包括动词小类、量词、代词小类等的考察,以及多功能词的功能、来源和语法化问题。如刘丹青《浙北吴语的类指表达:一种罕见的类指显赫型范畴》、《吴江同里话的唯谓宾动词“让拉”及其来源》。方言虚词或多功能词研究主要涉及各类虚词的功能,各种标记如体貌标记、时制标记、虚拟语气标记等。如邢向东《晋语的时制标记及其功能与特点——晋语时制范畴研究之三》,宗守云《河北涿鹿话的互动语气词“噢”和“嗨”》等。
四、方言词汇研究
方言词汇的研究成果以方言词典编纂、词汇系统的描写分析、方言词汇的比较研究、方言文化研究为主要内容。
许宝华、〔日〕宫田一郎主编《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饶秉才、欧阳觉亚、周无忌编《广州话词典》(广东人民出版社)均出版了修订本。再如张维耿《客家方言标准音词典》(广东人民出版社)、李菲、甘于恩、谢镇泽《龙门路溪方言词典》(世界图书出版社)等。词汇系统描写分析如林清书、罗美珍、罗滔《闽西客家方言语词文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柴剑虹《杭州方言词语释义》(浙江大学出版社)等。论文如马重齐《海峡两岸闽南方言词汇动态比较研究》,邢向东《西部官话中名词小称形式的分布和类型——兼及动词重叠式的分布》,其他则涉及方言词汇特点的总体分析、方言本字及词源考证、从词汇历史看方言变迁等。
五、方言历史文献与方言史研究
方言史研究通过对古代音韵文献、西士文献、汉语教材、民间文书等方言历史资料的整理分析及对比研究,考察方言的历史状态及演变。
相关专著如吴珊珊《闽语福宁片传统韵书音系研究》(海峡文艺出版社)、刘冠才《北朝通语语音状况研究》(中华书局)等。论文如陈泽平《再论琉球官话的性质》、刘祥柏《汉文经纬的音系及注音系统》、张卫东《从谚解老乞大看北京官话文白异读和京剧“上口字”》等,其他论文涉及《西蜀方言》、《徐氏类音字汇》、《汉语口语教科书》、《启蒙初诵》、清水江文书等文献反映的历史方音特点的研究,西方传教士及汉学家著述反映的近代南北官话,中古时期标准语基础方言转移引发的音变链条中断问题等。以上研究主要是方音史研究。
六、方言文化研究
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和语保工程的实施,方言文化研究逐渐成为方言研究的热点,《中国社会科学报》接连推出《中国西北地区戏曲歌谣语言文化研究》(赵学清主持)、《西北地区汉语方言地图集》(邢向东主持)等系列专版,并发表高峰《探索方言文化研究新范式》等文章,提出在《中国语言文化典藏》的模式之外,探索方言文化研究的新范式。具体研究成果包括方言文化资源的记录保存,各类方言文化形式对地方历史文化的传承,社会生活状态及文化心态的考察。如高明乾《河洛方言》(中州古籍出版社)、张筠《河湟方言文化与民俗学特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黄伟亮《江门市海上丝绸之路方言与文化调查研究》(世界图书出版公司)、朱佩编著《八婺文化与金华方言》(浙江大学出版社)等。有的专著图文结合,不仅将方言文化更加生动直观地展示出来,而且在方言词语和图片的解释中反映其文化内涵,体现了方言对地域文化的承载作用。地点方言调查研究也越来越重视对地方民俗文化词语、歌谣俗语、传说故事、说唱戏曲等方言文化的记录,方言词典及词汇研究尤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