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建筑新刊推介城市文化地景的再生2

城市文化地景将城市建成环境看作一个系统的复合体,涵盖了城市公共空间、历史环境、街道社区、基础设施等多个方面,延续了文化景观中以生态系统和文化为研究对象的传统。前者源自德国地理学家特罗尔(Troll)建立在生态系统观察和地景设计经营基础之上有关基础结构对地景建设的作用,强调作为城市基础网格存在的街道和基础设施的完善与提升;后者则是苏尔及其门徒所奠定的文化景观基础,描述历史的、地域的、民族的场所从甄别、规划、营造、使用、颂扬到废弃的过程,确认了城市公共空间和历史遗迹重新作为城市中心的地位。从操作路径来看,城市文化地景再生跨越了传统意义上城乡规划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甚至市政、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活动策划等相关内容。它延续了文化景观   影:赵奕龙

卷首语

04

章明

城市文化地景的再生

学术沙龙

06

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主题专栏

11

冯正功吕彬陈婷

基于历史文脉视角的城市秩序与公共空间重塑

17

张杰陈拓胡建新

景德镇历史城区空间重塑实践——以景德镇建国瓷厂综合服务中心为例

22

章明秦曙鞠曦

工业文化地景的叠合再生——以上海杨树浦电厂遗迹公园为例

28

王辉

“空间正义”视角下的城市文化景观再生——以沈阳东贸库城市更新设计为例

33

薄宏涛曾现梦

工业遗存更新中“文化+”和“工业+”两种产业更新驱动力探析

37

张男

城市文化地景何以再生——温州望江路段老城更新等项目的设计思考

41

刘泓志

创新基础设施导向的城市发展与空间形态探析

45

谭峥

后工业化场景中的复合景观价值——洛杉矶河水岸的基础设施空间再生

50

祝晓峰

城市更新中的形制驱动——跑道公园里的活动之家

55

崔金玉张一飞余洋

景观化与日常性:体育建筑的城市公共空间再生实践

设计作品

58

张鹏举李鑫

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图书馆

66

秦曙章明朱承哲

灰仓艺术空间——上海杨树浦电厂干灰储煤灰罐改造

74

徐光王丹丹

上海长江斯迈普电梯厂区改造

82

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

二郎镇天宝洞区域改造

92

SHL建筑事务所

维多利亚州立图书馆

曾群曾毅

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客运楼

刘畅

深圳国际艺展中心艺术小镇02-12地块2#栋

沙松杰张一婷蒋进张栋栋

北京市顺义区政务服务中心

学者论坛

|汤朝晖郑欣欣任子茹

高校校园快递模式及快递服务点空间特征研究

|董慰刘增王乃迪李罕哲

参与式地理信息系统在协作式规划中的应用述评

观点

|李佳敏贺慧

街道重组的激进主义——巴塞罗那超级街区的思考

|马建安

面向城市区位差异度的商业综合体比较研究

视界

基于历史文脉视角的城市秩序与公共空间重塑

冯正功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总建筑师

吕 彬

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筑师

陈 婷

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助理建筑师

经济全球化与城市快速扩张导致城市的差异性被忽视,造成了城市秩序的混乱、城市格局的破碎、公共空间的失落及建筑风貌的冗杂……历经余年的徐州,未能幸免于这一普遍现象。本文以徐州回龙窝历史街区项目为契机,以历史文脉为源,思考如何在复杂的城市环境中重塑城市秩序与公共空间:先梳理文脉的内涵、意义与价值,后以设计过程中的项目为引证,探讨建筑师为何要      山水秀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从跨越百年历史的龙华机场变身为公共景观和城市生活空间,云锦路跑道公园是近年上海城市基础设施更新的重要案例之一。文章从跑道公园的城市更新理念入手,解析了建筑师如何灵活运用线性建筑的类型学方法建立起结构和内外空间的关系,使建筑形制本体成为历史场地景观和当代城市功能之间的积极媒介,从而阐述了建筑、景观、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活动运营跨专业协作对城市更新的重要意义。

景观化与日常性:体育建筑的城市公共空间再生实践

崔金玉|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张一飞|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余 洋|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体育建筑的户外环境具有公共空间的特殊性,既是建筑形体的附属环境,也是城市活动的公共场所。本文通过设计实践探索体育建筑与城市空间的融合,提出通过景观化途径提升空间品质,塑造场所感,通过丰富空间功能,满足日常性的生活和健康需求,并探讨了三种公共空间再生模式,以期对体育建筑创作提供启发。

===================================

本期责任编辑:贾丽丽

如有任何有关此期主题的建议、问题或讨论等,

欢迎发送邮件至ca_work

.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jiangzx.com/wjxw/9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