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以“新时代与决胜全面小康”为主题的“第十二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在北京召开。本届论坛由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小康》杂志社主办。
来源:中国小康网
记者:周宇
12月16日,在第十二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城区国际化与决胜全面小康”分论坛现场,中国城区国际化指数正式发布。
该指数由《小康》杂志社联合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中心、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公共安全标准化研究所共同研究制定,不仅能够帮助各城区找到自己国际化水平的“坐标”,在横向和纵向比较中发现长项和短板,并且还能有针对性的找到实施对策。
《小康》杂志社副社长赖惠能,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苏世民书院院长王有强,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公共安全标准化研究所所长邢立强共同为指数发布揭幕。求是杂志社原社长高明光、国家统计局工业统计司司长文兼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浙江省民政厅副厅长江宇、中共绍兴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徐晓光、杭州市上城区委副书记、区长金承涛共同见证指数发布。
中国城区国际化指数发布仪式
为何发布城区国际化指数
“我们要用历史的眼光来审视这一次城区国际化指数的发布。”《小康》杂志社副社长在指数解读环节表示,在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发布城区国际化指数,不仅迎合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升级”,也符合较发达地区实现发展模式“更新换代”的实际需求,“年起《小康》杂志逐月发布‘中国小康指数’,成为外界了解中国全面小康进程的重要窗口。如今,在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期,通过发布中国城区国际化指数,研讨城区国际化、现代化路径,能够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新思路、新实践。”
《小康》杂志社副社长赖惠能做城区国际化指数解读
要想让城区的国际化和现代化可落地、可执行,首先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指标体系。
在研究国内外城区国际化发展态势并借鉴国内外城区国际化水平评价体系后,课题组最终确定了包含现代化指标,城市经济、社会、文化、政府国际化指标这5大类“一级指标”,涵盖人均GDP、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RD投入占GDP比重、人均住房面积、空气质量优良率、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机构数量、每年举办国际博览会、政府信息公开程度、国际组织及分支机构数量等18个“二级指标”的城区国际化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的建立让国际化这一概念变得可量化。课题组选取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个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及万亿俱乐部的20个城市,加上西部历史文化名城昆明的中心城区,共计个城区为研究样本,从经济、社会、文化、政府四方面展开研究分析、评估和打分,并进行中国城区国际化水平的排名。
最终,北京市朝阳区、上海市浦东新区、北京市东城区、北京市西城区、深圳市福田区、上海市徐汇区、上海市长宁区、杭州市上城区、上海市黄浦区、深圳市盐田区、北京市海淀区、天津市和平区、杭州市滨江区、上海市静安区、深圳市南山区、广州市越秀区、杭州市西湖区、广州市海珠区、深圳市罗湖区、重庆市渝中区位列中国城区国际化水平排名前二十。
城区国际化离不开环境和人才
小康社会是一个中国特色的概念和目标,而国际化和现代化则需要国际比较和判断。国家统计局工业统计司司长文兼武在论坛主旨演讲中强调,经济的全球化已经进入新阶段、新时代。
国家统计局工业统计司司长文兼武做主旨演讲
“以前的全球化以单向流动为主,就是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人员流向发展中国家。如今变成了双向流动,也就是说我们这个发展中国家的盆水满了以后也往外溢,我们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发达国家。”文兼武表示,在新时代发布城区国际化指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可以在指标体系中增加“外资投资(合资)企业数量”以及“国际游客来访量”等细分指标。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一个充满黑水臭气的城区绝对不是国际化的城区。我们说的国际化城区,应该首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城区。”作为央视的特邀评论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也受邀参加本次论坛,在阐述了中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和政策、十九大后中国城市的环保法律和政策两部分内容后,着重分析了城区国际化应当推行的生态文明建设举措。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做主旨演讲
常纪文指出,城市内部要优化格局,制定城市边界控制线,不要摊大饼,要建设卫星城市,加强绿芯建设。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雾霾、水污染等城市病,实现高质量、有效益的发展。他也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为城区国际化指数的完善提出了意见:增加“城市规划指标”、“绿地比例”、“垃圾分类完成度”等细化指标。
中共绍兴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徐晓光表达了相同的观点。“我们绍兴原先是酱缸、染缸、酒缸,水污染问题一直较为严重。通过水环境治理和淘汰落后产能等一系列举措,环境改善了,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也就提升了。”他表示,城区的国际化,离不开人才的国际化。绍兴的国际友好城市总数达45个,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30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在绍兴投资办厂多家。绍兴的“朋友圈”越来越国际化的同时,也增加了国际化人才的吸引力。
中共绍兴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徐晓光做主旨演讲
“比如,明峰医疗通过海外招才、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引进聚集12名‘千人计划’专家。龙盛集团、三花股份、万丰奥特通过海外并购,整体引进国际化人才。”徐晓光介绍说,“海外并购”成为人才国际化的妙招,除了引进来,绍兴还做好走出去的文章,“我们连续5年选派高层次人才赴国外进修深造,选送优秀青年企业家赴国外学习先进理念和做法,同时开展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
城区国际化的杭州样本
国际化指标的不断完善需要理论研究,更需要从政府实践的角度提供新元素、新经验。本次论坛邀请了位列本次城区国际化排名第八位的杭州市上城区做经验分享。
“后峰会、前亚运”背景下的杭州,走上了国际舞台的中心位置,诸多发展新机遇、新挑战正在促使杭州的城市形象和国际化水平迈向一个新的高度。上城区是杭州市的核心区,也是杭州国际化进程的缩影。
课题组介绍说,上城的产业结构较为优化,金融服务、文化创意、信息技术、商贸旅游、健康服务五大主导产业对财政总收入的贡献率达70%,转型升级效果明显。社会发展方面,始终坚持将80%以上可用财力用于民生保障,居民群众满意度、幸福感较高,这次国际化指数中的社会领域整体排名居各城区第一,其中每万人医护人员数、国际组织及分支机构数等指标列第一和第三,人均GDP、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机构数量等指标位居前列。
“城市国际化早在年就被列为杭州市‘六大战略’之一,上城区也一直以国际化为带动,全面推进一流的国际化现代化城区建设,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杭州特征、上城特质的国际化发展道路。”杭州市上城区委副书记、区长金承涛在论坛现场介绍说,上城区的国际化建设突出了“三个特色”和“三个一流”。
杭州市上城区委副书记、区长金承涛做主旨演讲
“三个特色”分别是建设特色化创业创新中心,着重打造了湖滨商圈、玉皇山南基金小镇、望江金融科技城等六大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特色化的旅游休闲中心,挖掘吴越文化、南宋文化的特质、展现城市休闲生活为重点,进一步丰富和彰显旅游产品的国际化;建设特色化的文化交流中心,深入挖掘吴越、南宋等历史文化,积极打造南宋皇城小镇,加强老街、老字号、老店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让杭州的文脉在上城得以全面保护与传承。
“上城区是杭州国际体验日的永久承办城区,迄今为止已经开展了十届,已有近千位外国领事、文化参赞、商会代表、外籍教授、外企高管、国际艺术家等国际嘉宾来上城参与活动,体验上城别样精彩的故事。”金承涛如是说。
为了推进城区国际化的工作,上城区打造一流的人居环境、一流的公共服务配套、一流的社会治理,让国际化真正渗透到社会运行的方方面面,成为上城发展持久的原动力。
城区国际化指数的完善需要群策群力
在高峰对话环节,浙江省民政厅副厅长江宇,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苏世民书院院长王有强,杭州市下城区副区长叶榕,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公共安全标准化研究所研究院杨锋分别阐述了其心目中国际化城区的标准,如何提升城区国际化水平,如何完善城区国际化指标。
高峰对话(自左向右为《小康》杂志社副社长赖惠能,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苏世民书院院长王有强,浙江省民政厅副厅长江宇,杭州市下城区副区长叶榕,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公共安全标准化研究所研究院杨锋)
王有强认为,此次发布的中国城区国际化指数以“五位一体”为指导思想建立细分指标是十分科学的。如何让宏观的理念落地,如何让指向性的数字推动地方实践?他认为目标性、可测性、科学性、可达到性、系统性是需要注意的五个方面。
“有社区的国际化,才有城区的国际化,才有整个的城市的国际化。”江宇从国际化社区建设这一微观的点来阐述如何推进城区的国际化,“社区国际化首先是人居环境的国际化,在人居环境的设计、规划、定位、理念上有所体现;其次是文化氛围的国际化,要搭建多元文化交流的平台,营造一个社区的精神、文化、灵魂,这样才能推动整个社区包括外籍人士对于社区的认同;最后是要有一个国际化的社会治理机制,包括志愿服务等。”
“百姓脸上是不是常挂着笑脸也是我们的衡量国际化程度的标准之一。”叶榕认为,城区的国际化水平高不高,与百姓获得感强不强密不可分。
杨锋则通过分享旅游中发现中文标识的英文翻译有误的故事,阐明国际化城区的打造需要在城市管理中实施国际标准。
城区国际化指数的建立和完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如何实现城区国际化,是一个跨学科的命题,需要多学科的交叉综合研究,需要与时俱进。论坛最后,赖惠能表示,《小康》杂志将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