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语文middot刘菊芬专栏愿

愿君多采撷

——读王君老师《〈问君能有几多愁?〉诗词五首群诗教学实录》有感

刘菊芬

虽已立春,屋外依然北风凛冽,渐渐消融的积雪化成丝丝缕缕的清洌,从门窗的缝隙里钻进来。我却感觉不到丝毫的冷意,君师的《更美语文课》静静地卧在书桌,如同晴空丽日的春天,带来温暖的气息,带来花香鸟语,带来一路芬芳。每一篇教学实录都是神来之笔,徜徉其中,目之所及,心之所往,或默看或出声,品之悟之,舞之蹈之,会心一笑之,击节赞叹之,种种妙处,自不待言。《〈问君能有几多愁?〉诗词五首群诗教学实录》是书中的第二篇,同样是春天的百花园,“姹紫嫣红开遍”,令人目眩神迷。就让愚拙的我管中窥豹,从中采撷几朵小花吧,希望也能移植于我与更多语文老师的课堂,让我们距离“更美”近一点,再近一点。

1

标新立异二月花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五课由五首词组成,温庭筠的《望江南》、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李清照的《武陵春》、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五首词的容量很大,常规的教学至少需要四节课,而且各个击破,势必会耗时耗力事倍功半。君师另辟蹊径,打破教材上按照诗人所处年代来排列的顺序,用“联结”的思想整合五首词;删繁就简,聚焦一个“愁”,在问题设计上一线贯之,巧妙借用李煜的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作为教学主题,层层分类,反复比较。诚如君师所言,“学生课后评论收获大矣”。叶圣陶十分强调对文本的整体理解,他说:“文字的理解,最要紧的是捕捉大意或要旨,否则逐句虽已理解,对于全文仍难免有不得要领之弊。”君师深得其中精髓,她把五首毫不相关的词整合成一篇完整的“群文”,立足其精神要旨,用两课时的时间,由总到分,由分到总,纵横捭阖,收放自如。第一课时首先总起,抛出一个问题:“说一说如果以愁为分类标准,这五首词可以怎样简单的分类?”一石激起千层浪,静寂的课堂霎时水波荡漾,孩子们阅读的兴趣和思维的火花被瞬间点燃。接着,君师“花开两朵”,先表第一枝,引导学生深入字里行间探究两位古代女子的愁:“你觉得两首词中的女子哪个更愁?”体会两位女子“愁”的情感一致,但“愁”的对象、形式、深度等不同后,君师又顺势而为,启发学生品悟词作在艺术手法上的妙处,由课内拓展到课外,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第二课时紧承前面内容,再表第二枝:“三位男诗人中,谁的愁最重?谁的愁最轻?”问题的提出始终围绕一个“愁”字推进:谁更愁?何以见愁?为何愁?在抽丝剥茧的死磕到底中,孩子们感悟到三位词人壮志难酬的志士之愁。最后君师又和学生一起回归到最先的问题,比较女子之愁和男儿之愁,以“凄凉”和“苍凉”收束。古诗词教学历来是师生好之又敬而远之的一块硬骨头,毕竟,它距离我们年代久远,而且,涉及到的时代背景、字词理解、意象意境、情感志趣等太过繁杂。君师独具慧眼,“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立足“联结”,发散学生思维时,放如平原走马纵横驰骋;回归教学主题时,收似急扯纸鸢一线拽回。这样的课堂怎能不令人神往?

2

一砖一瓦皆根基

“万丈高楼平地起,一砖一瓦皆根基”,只有紧贴文本,在字里行间穿梭,才能感乎情,动乎心,达到青春语文所倡导的“见自我,见天地,见众生”的最高境界。如何贴文本而行?君师用到了两招:反复读和反复品。没有读书声的语文课堂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第一课时,学生读《望江南》《武陵春》,前后读了五次;第二课时,读了六次;对课外积累以及之前学习的古诗词的背诵两次。朗读的形式主要是自由朗读、齐读、齐背,很遗憾,我没有亲临现场聆听君师的教学,但我想,课堂上学生的个性朗读肯定更多,也更精彩。公开课或是名师讲课,为了节省时间,展现自己的教学魅力,完成自以为绝妙的教学设计,很多授课者压缩了或者是压榨了学生的读书时间,读书往往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朗读成了一道似有实无的花边。叶圣陶很倡导学生读书,他指出“好的作品至少要读两遍以上。最初读时不妨以收得梗概、了解大意为主眼,再读时就须留心鉴赏了。用了‘玩’的心情,冷静地去对付作品,不可再囫囵吞咽,要仔细咀嚼。”君师的课堂上,孩子们或“摇头晃脑自由朗读”,或“师生动情诵读”,或“各自小声读书”,或“师生齐背”,何尝不是以“玩”的心情行走在语文的青青草地?在读的基础上,师生一起,不厌其烦地“咬文嚼字”。我们来看一段教学实录:生:我还是觉得《望江南》中的女子愁,你看她“独倚望江楼”,一个人在那里等啊等,看了一帆又一帆,从早上直等到“斜晖脉脉”的傍晚,等了整整一天啊,可最后还是失望了,你难道能说她的愁不深重吗?师:你这个分析很到位。但这个“倚”字品得还不够,哪个同学帮帮他的忙。生:“倚”是“靠”的意思,她靠在望江楼上,很孤苦无依的样子!生:“倚”还显得这个女子望得太久了,所以浑身酸软,就只能“倚”着了。生:主要不是身体问题,还是心事太沉重了。师:对了,这样抓住关键词抠进去,人物的形象就鲜明了。……对关键词“倚”的品析由浅入深,百转千回,学生在对语言的反复咀嚼中自然而然感受到人物的鲜活形象。像这样的“咬文嚼字”不遑枚举。第一课时,君师在引导学生讨论哪个女子更愁时强调:“大家一定要紧扣原词中的关键词句来验证自己的想法!”第二课时,学生对“闭”“不寐”“卷”“何日”“聊”等字词的理解和感悟如一只只长篙,引领他们向诗词的“青草更深处”漫溯。只有立足文本,于文字的一砖一瓦处“反覆地吟”“低徊地诵”“耐心地品”,学生习得语文的万丈高楼才能“平地起”。

3

杖藜扶“生”过桥东

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到三分之一的比重,中考对其考查的分值也逐年增加,古诗词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对于初中生而言,学习古诗词对传承语言文字、提高青少年的传统文化素养也具有深远的意义。但是,由于年代久远,诗词深奥难懂,初中生又缺乏必要的人生历练,所以面对古诗词,“想说爱你并不容易”的情形不是个例。在君师的课堂上,孩子们自由朗读,积极思考,热烈讨论,踊跃发言,当堂成诵。师生齐聚一室,穿越时空,与文本对话,与古人对话,与自己对话,师者举重若轻,学生兴味盎然,整个课堂风生水起,读书声,质疑声,讨论声,声声入耳;思亲愁,忧国愁,天下愁,愁愁沁心。君师是如何做到的?“智者善借力而为”,君师是当之无愧的智者,她尤擅借助抓手,推动学生走一步,再走一步,直至杖藜扶“生”过桥东。“鲲鹏借巨风以升千里,而行至南海;候鸟借气流以结队飞行,而南北迁徙;明月借日光以照亮黑夜,而皎辉如练”,君师又给予学生以怎样的助力?以抽丝剥茧的追问为“巨风”。君师从不停留在主问题的本身,她以循循善诱、步步推进的追问掀起学生思维的巨澜,拓宽其视野的广度和思想的深度:对“已经绝望”和“正在绝望”谁更愁的追问让学生豁然明了,“最残酷的人生际遇是没有希望,也就是绝望”;对“将军白发征夫泪”的追问让学生“温故而知新”,巩固了对互文这种修辞知识的掌握;对苏轼“不愁”的追问让学生反向思考,细细品,深深思,从而悟出苏轼意气风发之外的无奈和隐藏在诗词中难以排遣的忧愁。以多向发散的勾连为“气流”。当学生理解受阻、思维滞涩时,君师巧妙勾连与教材相关的知识,托举他们再度起飞。旧知和新知的勾连,如让学生齐背李清照的《如梦令》,体会词人人生遭际带来的绝望之痛;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的勾连——在探讨两位女子之愁时,君师及时补充了《神雕侠侣》中杨过和小龙女的爱情,补充了李清照的身世坎坷,课外阅读资源的勾连让学生对议而未决的困惑迎刃而解。以心心相惜的共情为“日光”。君师无论置身何地,总是自带光芒,照亮身边的每一个人。课堂上,她来不把自己高高端起,她总能以自己感同身受的共情,叩开学生的心扉,和他们心有灵犀,和他们心照不宣,和他们心心相映。共情的例子在君师的教学实录中随处可见,仅举一例——在勾连李清照前半生的幸福和后半生的凄苦遭遇后,君师情不自禁地说:“……这种愁,岂止是双溪的舴艋舟载不动,就是历经千年之后的无数的读者的心痛汇聚而成的心灵之舟也载不动啊!”动情的体察,真情的流露,诗意的表达,真正如普照万物的阳光,达到共情的效果!“联结”的创新设计是写在云端的诗,“反复读”和“反复品”是在泥土里的深耕细作,助力学生的抓手是缓缓推进的犁铧,有了这一切,才有了君师的百花园《更美语文课》。愿君多采撷,此书最益人!

作者简介:

刘菊芬,湖北省孝南区实验中学语文教师。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王君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孝感市最美教师,市教研名师,湖北省教研名师。曾获“一师一优课”部级优课、湖北好课堂一等奖。从教近三十年,致力于做最潮的语文教师,最牛的班头,最真的自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jiangzx.com/wjys/118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