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老篾匠的编织人生

北京著名皮肤病医院 http://m.39.net/pf/a_4322698.html

篾匠,在中国是一门古老的职业,对很多年轻人来说,这是个陌生的词语。随着塑料制品的出现与普及,木制品和篾制品在日常生活中逐渐被淘汰,而与这两类生活用品息息相关的箍桶匠和篾匠也日渐没落。

春天的阳光斜斜地照在杨炳松身上,穿过他手中细细编织的竹条,投射在地面,形成一片疏密有致的光影。

在杨炳松的家里,大大小小、形状不一的竹制品挂满整面墙,虽然看上去只是大小和形状的区别,却有着不同的名字和功用——晒稻谷的、晒茶叶的、筛米的,还有鸡罩、粪箕、箩筐……一根根原本坚韧的竹子,在杨炳松的手中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过去生产、生活里用的工具,不少都是篾匠做的。”杨炳松说。

74岁的杨炳松如今是望江县太慈镇桃岭村杨屋唯一的篾匠了。他年轻时篾匠还是受人尊敬且足够养家的职业。时过境迁,随着塑料制品的普及,篾匠的“用武之处”越来越少,村里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全村五六个篾匠如今只剩他还在坚守。“靠这个一年只能挣到一千多块钱。”杨炳松告诉记者。年纪大了,杨炳松的技艺依然熟练。他拿起用了几十年的刀,嘴咬手撕,一下子就将薄薄的竹片剖成四片。他说,做了几十年,舍不得放弃,只要做得动,还要做下去。

来源:安庆新闻网/整合:掌上望江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目前+人已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jiangzx.com/wjys/119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