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上海松江
浦江边上说浦江之二:东三渡口的断想文字:云间闲话
我曾无数次地路过东三渡。它确实是黄浦江西边最重要、最繁忙的二个渡口之一。这里位于浦江之首西的大蒸塘大河上,这里是古松与五厍两个有名的古镇的分界处;这里是沪浙水路,松江到嘉兴嘉善平湖的“平湖班”轮船中途的一个大码头。陆上交通,遇河而阻时只能依靠桥,遇大江就只有望江兴叹了,船摆渡是何等的重要。
我曾无数次地路过三角渡。寒冬时节,西北风呼啸,一只小船,顶风逆潮,渡工吃力地一橹一橹摇着,有时候摇了好久,还看不出船到底前进了多少。有时候碰上个认识的老把式,还能帮着撑撑岸脚或推梢扳梢地帮着拉几下浜绳,北岸有个亭子,四面透风,只能避雨不能挡风。过去碰到雨天,农民们是宅家不外出的,但读书人和单位里上班的人还是要风雨无阻出发的。摆渡人是最讲信誉的,哪怕一二个人,哪怕风狂雨猛,哪怕寒冬刺骨,只要雾不大,他也会按时等候。想想冬天风雪中赤手握着湿湿的竹篙的那份坚持,你就会感到天下最热心肠的就数渡工了。
江南有好多渡口,大多摆渡不收钱,由民众集体补贴,极讲诚信,不会偷懒,不会躲猫猫,只要你有事,他都会义无反顾地吃力地送到对岸,绝不会坐地起价。渡口是附近民风的反映和展示。东三渡因为涉及两个乡,所以外人是要收2分钱的。后来再次去东三渡,看到已经换成了年轻人了。一般渡工都是家属中相传的,一问,果然是接替父亲的。
我曾无数次地路过三角渡。一直想着,这渡口到底有多少年历史,但都没有结论,有史志说二百多年,有传说说三百多年,但反正,明代黄浦江开挖拓宽之前,这里已经是条大河了,南岸的五厍大镇外出的主要通道有二:要么乘“平湖班”“新五班”船,要么摆渡北上。
我曾无数次地路过三角渡。一次下乡劳动,一同学病了要回松江去。老农指点,从这里往镇上走,在东三渡摆渡北上到古松地界,在那里问下古松镇上怎么走,然后到镇上寻石湖荡车站,乘往上海的火车到松江,石湖荡车站停靠的火车就下午四点多五点多两列,你吃过早中饭就要马上上路了。当时的早中饭一般是指上午10点多一点。后来才知道,从渡口到古松镇要走三刻钟以上。也就是从五厍乡下到松江城里,下午出发当天没法来回。不像如今,开车半个多小时就可以了。
年4月底,延续了几百年的东三渡停摆了。期间,摆渡的平底木船已经换成了铁船,手工摇已经换成了机器动力。但还是因公路的发展而停摆了。而随着年6月米市渡轮渡的停摆,东三渡的停摆,宣布了松江千百年来用以连接各地的渡船的终结。
可喜的是,东三渡的原址,一座现代的大桥即将落成。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