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纵身一跃成屈原

沿着龙眠河堤溯流而上,一路波光潋滟,晴开山色,花放崖壁。过明季“东林君子”左光斗“三都馆”遗址,越颂嘉湖(又称境主庙水库)之浩渺,穿“小三峡”碾玉峡之幽邃,继续蜿蜒向上,可抵达东龙眠人文胜迹“黄龙出洞”处。只见一岭巍然矗立于崇峦之间,岭腰安息着的正是桐城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断事公”方法先生,以及他的曾孙方向和方岳。

方法墓(龙眠山“黄龙出洞”)

在明初朝廷发生争夺大位“靖难”时,方法效法屈原的壮举,纵身一跃,跳江殉国。与他忠魂相伴的“黄龙”(清溪),激石奔湍,流经北宋大画家李公麟的龙眠山庄,双溪汇合直下,一变而为滔滔之势,经年累月涵养着山下千年古城的浩荡文脉和浩然正气。

01

他在安庆跳江自沉

江流汹涌,露冷风凄。

大明永乐二年()的一个深夜,一艘官船由四川顺江而下。船上的人大多已进入梦乡。

“先生,已到安庆望江县境了。”此时,有人悄悄地说。

“好,这是我父母之邦了!请宽我械具,容治酒北向而拜,以尽人子之思。”一个身形高大的人站了起来。在他的请求下,身边的狱卒嘟囔着将其枷锁打开。

他谢过了狱卒,整理好衣服,转身向北,泪眼婆娑。仆从已摆好酒具。他取过仆从递来的笔,匆匆草就几首诗递于仆从,嘱其连同携带的包裹一起收好。又举杯倾酒于江中,再向北面的故乡深深鞠躬,拜了三拜,又反复磕了头,然后慨然说道:“龙眠在北,得望我先人庐舍,足矣!”随即“扑通”一声,跃入了波涛滚滚的江流中。

“先生!先生!”有人大声惊呼。

“不好!有狱囚跳江了!”狱卒惊惶失措。

船上所有的人都惊醒,手忙脚乱地开展搜救。然而,激浪卷着巨大的水花,如狂奔的野马一样飞驰而去。

这个纵身一跃跳江自沉的人,就是方法。

方法出生于安庆府桐城县城。其家族世居凤仪坊,故而称“凤仪方氏”。父母为他取名法,字伯通,或许寄予了为人正直、为学融通的厚望吧。被逮捕之前,他的身份是四川都指挥司断事,故后人尊称为“断事公”。

经过四年的“靖难”之役,燕王朱棣终于夺取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皇位,于去年六月登基,改年号为永乐。同时,大开杀戒,剪除异己。

作为一个“身居百僚底”且又远在四川的小臣,他何以也成为永乐朝廷的罪囚?为什么船刚到了安庆境内,他就毅然跳江自沉?

02

寡母抚育他一举成名

洪武元年(),方法还不到一岁,父亲就因病去世了。正逢国初,世乱未平,民风浮薄,乡里有力者斗狠欺弱,而方家宗戚大多离散四方。母亲程太君只得以方家户主身份来占籍,独自守节于旧庐,依靠织麻,含辛茹苦地抚育方法兄弟。方法幼年的生活经历,可谓充满了艰难与坎坷。

经过洪武皇帝的励精图治,大明王朝从元末的暴乱逐步走向休养生息,国家开始蒸蒸日上。但民间仍然保留着谈兵论剑、舞刀弄枪的戎马习惯,喜爱读书的士子并不多。

程太君虽然是一个普通妇人,却看准了天下大治、亟需人才,遂将家中存书整理出来,亲自教授孩子们读书。她叮嘱孩子们:“圣明定天下,行且偃武而修文,孺子不以文德绍箕裘,未亡人其何藉手报地下!”她认为,国家武事将偃,文治将兴,孩子们应该继承耕读传统,说不定将来能做治国栋梁,光耀门楣。

方法小传及诗(《桐旧集》卷一)

方法英敏过人,理解母亲苦节的不易,对待母亲极为孝顺。他奉母训,刻苦攻读举子之业,专心致志于《尚书》,成为县学里最优秀的学生。但他并不是一个只顾埋头死读书的书呆子,也不是毫无主见、随波逐流的庸俗流辈,而是将其所学与时事关联,经常慷慨激昂地讽论不公正的人或事。人们都称赞他正直果敢有担当,将来一定能够建功立业、济世安邦。

“放荡游江湖,飞飞慕黄鹄。”这是方法充满豪情的诗句。建文元年(年)秋,他参加了应天府乡试。果然,他不负厚望,一举成名。母亲程太君喜极而泣,她的一番心血没有白废。方法不仅勇夺科举功名,也从此开辟了方氏家族读书仕进、报效国家的通道。

03

他牢记大节不夺的教诲

洪武朝后期,天下虽然一派升平气象,但由于太子朱标突然病逝,各地藩王遂蠢蠢欲动,纷纷窥视着首都南京。朱元璋废宰相、杀权臣、严法令,但最终没来得及解决这个危机。留给即位的皇太孙朱允炆的,是几个孱弱的文臣武将,还有一个闲居的读书人。

这个读书人就是方法的老师方孝孺,人称“正学先生”。他向来提倡以仁义治天下。而开国之初的洪武时代,朱元璋多以重典治世,方孝孺的施政理念显然不合时宜。

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天下承平既久,就遵朱元璋遗训,召方孝孺入京,委以重任,并与大臣齐泰、黄子澄等谋划削藩,最后的目标直指燕王朱棣。时局瞬息万变。朱棣抓住了有利时机,借口“清君侧”起兵“靖难”。自此,战事不断。朱允炆的有关讨伐、诏令、檄皆出于方孝孺手笔。

朱棣像

方孝孺慨然以“托孤寄命”为己任。在主持应天府乡试时,他的命题就是“托孤寄命,大节不夺”。这句话语出《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欤?君子人也。方孝孺要求自己的学生,做志向坚定的君子,即使生死关头也决不动摇、决不屈服。

方法出色地完成了答卷,以一百零九名的优异成绩,成为桐城方家第一个取得科举功名的人,次年即“历政台寺”(即在朝廷御史台、大理寺等台阁任职),后改任职四川“都司断事”。断事虽为六品小官,但负责刑狱断案,相当于军事法院,职责十分重要。无论是在朝廷,还是在地方,方法都始终牢记着老师的教导,践行忠君报国之志,为政廉直有声,执法刚正不挠。

04

他坚决不肯署名贺表

作为方孝孺的门生,方法极为敬重老师的文章操守。远在四川的他,得知“靖难”起时,悲愤于兵戈满地、尸横遍野,赋诗曰:“方今兵戈兴,死者道相属。闻之拔剑舞,慷慨为谁告?引领望京师,安知我踟躇?”慨然有拔剑而起、为君分忧之志。

建文四年()六月,燕王朱棣的大兵攻入了首都南京。

对不肯投顺的建文遗臣,朱棣进行了残酷打击甚至屠戮。轮到方孝孺时,朱棣犹豫了。因为有谋士曾提醒:不能杀方孝孺,否则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所以,朱棣不仅对方孝孺以礼相待,甚至还想请他草拟即位诏书。方孝孺断然拒绝了。

方孝孺墓园及塑像

方孝孺的死极为惨烈。《明史?方孝孺传》载:方孝孺边哭边骂,掷笔于地。朱棣问:“难道不怕诛九族?”“便诛十族又如何?”朱棣大怒,命令将方孝孺车裂于街市(有说凌迟处死)。方孝孺家乡的《宁海县志》详记了其被十族株连、坐死人的故实。

朱棣终于登上了皇位。天下震慑,诸藩与各地臣僚纷纷起草贺表。所谓贺表,也即服从朱棣新朝的投降书。

诏书到了四川,当别人都排队在贺表上署名时,方法却“抗不署名”。他严辞质问上官:“国家以重臣守本司,封疆民社之责,视藩臬更重。纵不能兴师匡复,可自陷于逆乱乎?”方法掷笔于地,愤然走出门去。

上官被质问得面红耳赤,众人也以为方法疯了:人家叔侄争夺大位,况且朱棣已经登上皇帝宝座,你一个远在千里之外的小臣,又何必如此迂腐、不识时务?

上官仍然好心地将方法的名字列到贺表上。但方法竟然以必死之心坚决拒之。上官只好下令将他关入牢中,以候朝廷旨意。

很快,朝廷就将方法列入方孝孺“十族”(即门生)诏逮。“野旷天阴日欲西,北风吹雪雁行低。交河路断行人少,一片寒沙没马蹄。”方法的这首诗,正是他此际心境的写照:对故君失去大位的悲怆感,对自己缺少同道的孤独感,对大明朝未来“天阴日西”的渺茫感,以及那种“北风吹雪”“沙没马蹄”的壮怀激烈。

05

他留下了两首“绝命辞”

官船押解着方法,沿长江直下,前往大明首都南京。当经过安庆望江县的江面时,方法纵身一跃,用自己的生命给“托孤寄命,大节不夺”这个命题,作出了最后的答案。

方法墓碑

《论语》有言:“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从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而自沉汨罗,到文天祥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而英勇就义,自古以来,中国无数的志士仁人践行着“舍生取义”的殉道理想。

方法和他的老师方孝孺也是如此。诚如马其昶在《桐城耆旧传》中所感慨的那样:“悲哉!靖难之事!正学不肯草诏,赤十族;公(方法)以小臣,亦不肯署表死,大节不夺,殆无愧哉!”

方法沉江殉国难时,年才三十七岁。沉江前,他留下了《绝命辞》诗两首。那是“生当殉国难”的凛然大义:“休嗟臣被逮,是报主恩时。不草归降表,聊吟绝命辞。生当殉国难,死岂论官卑?千载风波里,无惭正学师。”

方法以舍身一跃、生殉国难的壮烈,回报了恩师方孝孺的教诲。其虽官职卑微,“生居百僚底”,其死却能“夺万夫英”。故而后来仍然得到了大明朝廷旌表,立“显忠祠”于成都,配享金陵方正学“表忠祠”;在安庆的望江县华阳镇跳江处,以及桐城凤仪坊故里,分别建有“忠烈祠”,并入祀乡贤祠。可谓垂名青史、流芳百世。

华阳镇忠烈祠

那是“爪发寄家人”的人子之情:“闻到望江县,知为故国滨。衣冠拜邱垄,爪发寄家人。魂定从高帝,心将愧叛臣!相知当贺我,不用泪沾巾。”

诗中再现了方法沉江前那惊心动魄的一幕。自古忠孝难以两全。当他跃入滚滚江流时,心中最难以割舍的,必然是那至亲之情。虽然他提前留下了自己的爪发,但那怎能抚平母亲和妻儿的巨伤巨痛?

06

他的母亲和妻女抱节冰霜

方法跳江自沉时,母亲程老太君已年近古稀。

《桐城桂林方氏家谱》“内传”称:老太君经历了“三难”:时乱也、宗孤也、子幼也。但她独自顽强地“亢孤宗、抚襁褓、鞠遗腹”。儿子方法自沉长江殉国,她又一次与媳妇郑孺人“相吊守”,抚孤幼十三年。于是,方氏家族赖以振兴并有了后来的辉煌。因此,方氏家谱将老太君尊奉为守节第一人。

郑孺人时年才三十四岁。她自幼熟读孝经、列女传、论语,佐丈夫寒暑攻读成就功名,随丈夫在四川闻“靖难”时,又以“妇道臣道一也”与丈夫相勉励。如今,尽管无限悲苦,但丈夫的“绝命辞”已有郑重相托之意,她不能一死了之。回到桐城后,守节近四十年。这漫长的岁月,其艰难可想而知,她究竟是怎么对抗那流转的时光?

《桐城耆旧传》说郑孺人“收其余发、爪甲于巾笥”,她在孝养婆婆、抚育幼孤的同时,惟有与丈夫的爪发相伴。方氏家谱记载,里中父老有感于郑孺人的事迹,请府县官员上报朝廷,她却让长子方自勉代以谢绝:丈夫“逢阳九逐鸱夷万里涛,未亡人无从释憾,奈何以空惟买名?”郑孺人卒后,“遗命以伯通(方法)之发爪纳怀中敛而葬”。

方维仪墓(桐城吕亭)

方法的八世孙女、明末才媛方维仪,有诗如此抒写郑氏老祖母:“当初归皖邑,肠断不堪闻。抱发悲昏日,看江思故君。家门宁寂寞,儿女共辛勤。母教风声远,千秋皎白云。”写尽了老祖母那种断肠思念,那种“抱发悲昏日”的愁苦,但又甘守寂寞、孜孜于母教,千辛万苦地把儿女抚教成人,带给家族振兴的希望。所以方氏家谱称郑太君“植孤而誓柏舟”,足当“夫子之节烈”。

“忠魂应稍慰,有女是男儿”(方苞诗)。方法的女儿方川贞,在父亲沉江后,她也准备跳江随父,但毕竟上有白发、下有幼弟,而其未婚夫又病逝,遂与母亲相守一室,苦节终身,一心协助母亲抚育方家子弟成才。桐城烈女祠中,即以郑孺人居首,次则方川贞(族人与邑人皆敬称贞老姑)。

07

他是激励后昆的精神偶像

三百多年后的康熙四十七年(),方法的十一世孙方苞与族弟方世举,前往龙眠山“方黄龙出洞”处展墓,慨然吟诗二首。方苞为桐城派鼻祖,虽是一代文宗,却不以诗鸣。然这两首诗,因“雅洁淳正”“流连悱恻”而为人称道。

方苞雕像

方苞诗中所彰扬的,正是断事公方法践行“忠孝”之道的壮烈。如第一首:“不拜称元诏,甘爰十族书。壮心同岳柱,寒骨委江鱼。天壤精英在,衣冠想像馀。拜瞻常忧惕,忠孝检身疎。”方苞诗中,当然还充溢着断事公的浩然之气。如第二首:“高皇肃人纪,义气愾环瀛。作庙褒余阙,开关送子英。微臣知国耻,大节重科名。呜咽穷泉路,应随正学行。”

显然,断事公方法已成为激励方氏后昆的精神偶像。而方氏子孙诗文浩瀚,追念先祖断事公的篇章则比比皆是。他们每遇劫难,必从断事公这里寻找精神慰藉。

如附葬在断事公墓边的曾孙方向,本是成化皇帝身边的京官,前途不可限量,然而他崇尚先辈气节,刚正不阿,名动天下。因触动了权贵利益,方向不断受到贬谪,直至贬为遥远的琼州知府,“去去复去去,去去何所之?”但他矢志不渝。附葬方法的曾孙方岳,少时即孤,与弟弟方壶同育于老姑方川贞,虽一介布衣,一生波折,仍然“孤不废家,贫不失志”。

在明清鼎革的大时代,方法更赋予了方氏子孙忠孝报国、坚守气节的精神力量。有“东方黑格尔”之誉的思想家方以智,是十七世纪百科全书式大学者,也是桐城方氏学派的集大成者,与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并称四大家。他自幼听家中长辈讲述先祖断事公事迹,听仲姑方维仪讲授屈原的《离骚》。在济南被清军攻破时,时任山东布使、他的姑父张秉文战死城头;而他的伯姑方孟式则效先祖断事公,毅然投身大明湖,化身为女版屈原。

方以智像

年轻时的方以智,曾效屈原“九歌”“九章”而创作“九将”“激楚”,抒发悲时伤世的情怀。国破家残之际,方以智于金陵拜表忠祠、谒断事公位,写长诗感叹:“衣冠今日异,拜跪小民同。”救国无门,他只能无奈地“三更风雨读离骚”。流落湖湘大地时,他写成《屈子论》,力排古今之见,为屈子之死正名。

晚年,他于江西万安惶恐滩自沉殉国。此惶恐滩,正是文天祥当年题咏“惶恐滩头说惶恐”的地方,方以智自沉前,曾拜谒文天祥墓。方以智“完名全节以终”,成了方氏家族的又一位屈原,可谓“生以屈子之生,死以屈子之死。”

被钱谦益称为“诗坛国手”的方文,是方法的八世孙、方苞的从叔祖,也曾有诗咏叹断事公:“我祖山泽民,嗣君举乡试。厥师即正学,风节夙相励。”明清易代之际,他以遗民之志终老于林泉。而他的侄子方其义,因上有白发、下有黄口,自杀未成,也效屈原作《七悲》,哀叹“呜呼七悲兮悲风鸣,吹断英雄气不平”,于极度忧伤中英年早逝。

08

他的精神成就了方氏门望之隆

“我祖昔沉渊,家风八代传”(方文诗句)。方法慷慨沉江、大节不夺,是为忠义;其母亲与妻女终生苦节,是为节烈。“以此传家,风仪雍雍”(方以智诗句)。方法与妻女的事迹成为方氏后裔最富感召力的精神遗产,激励着方氏子孙追念感怀、立身处世,也造就了无数英杰,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

方中发《祖德述》

方氏家族还要求每世每支的长辈,都负有向后辈讲述五世祖断事公忠烈事迹的责任。家谱还作出规定:凡方氏子孙,为官者须守官箴、竭忠尽;因执法而获谴的,合族议贺;因廉洁而致贫的,合族议助;因不忠尽而腐败的,合族不许迎候,以之为愧。为民者,即使种田或从事农工商业,都要依法纳赋,以明德尚义。

由于方氏子弟科第折桂如林,“凤仪方氏”后来得嘉名“桂林方氏”。故而清初潘江有诗句赞扬:“龙眠巨族推桂林,文章节义世所钦”。

自明以来,从影响深远的“桐城方氏学派”“桐城诗派”,到引领清代文坛二百余年的“桐城派”,皆为方法的后裔开创或领袖其中。方氏家族自方法以后,有进士30余人,举人和府县秀才无数,可谓人文蔚起,簪缨不绝,越明清数百年而不衰,成就与影响极大。这或许正是“话到桐城必数方”(黄苗子语),桐城方氏“族望重江南”(马其昶语),巍然闻名海内的根本原因之所在吧!

学者梁实秋曾经赞叹道:“桐城方氏,其门望之隆也许是仅次于曲阜孔氏。”而学者高阳也不禁感慨:“方氏一门,忠孝节义,四字俱全,是我国第一等的诗礼之家。”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则指出:“桐城方氏是继曲阜孔氏以后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家族。可以说,桐城方氏家族是中国文化世家的一个绝唱。”

一切巨流皆有渊源。

与方法忠魂相伴的“黄龙出洞”清溪,流经北宋李公麟龙眠山庄的双溪,汇合直下,那激石奔湍之声,仿佛历史的不绝回响。世风从此丕变,人文沛然勃兴。如果说,李公麟的笔墨滋润了龙眠山水,激活了桐城这座千年古城的浩荡文脉;那么,方法的凛然正气和精神操守,不仅成就了方氏家族的门望之隆,也成就了这座千年古城在中国文学史、思想史上的云蒸霞蔚。

?渡庵文章集萃?

鲁王墩怀古

寻找方氏连理亭

白沙岭,即将消失的记忆

话说“文脉凤仪坊”

白沙岭连理亭

月山公祀记

桐城凤仪坊的那些名门望族

与李公麟隔空对话

凤仪里,他们一直都在

方以智的这个中秋节之夜

陶渡庵

喜欢就点个赞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jiangzx.com/wjys/8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