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信仰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为发挥望江悠久的历史文化优势,传承民间信仰中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作者力求深入挖掘民间信仰所蕴含“和合、向善、忠义、孝道、清廉、为民、诚信”等文化价值内核,增强民间信仰中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营造向上向善的民间民俗文化价值新风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汇聚正能量。
在民间,宗三原型为行船的缆绳,最初释义为舟索断为三段,宗三的形象由化身龙形助战朱元璋的“鬃(宗)三爷爷”转变成冤魂所附的缆精厉鬼。该神发轫于元至正二十三年(年),朱元璋同陈友谅的鄱阳湖大战。作者查阅史料,宗三最早见于明永乐时户部尚书夏原吉的《一统肇基录》:“癸卯秋八月,遇友谅于彭蠡湖之康郎山,友谅以巨舰连锁为阵,郭威襄英请以火攻敌兵退......旬有五日,友谅出江求战,复用前法,烧之。敌兵奔溃,追北数十里,与酣战,上所乘舟胶于沙,不动。上拔剑斩鬃索,仰天言曰:如我有天下,分舟当得脱。索忽如龙形,扶舟而出,友谅大败。上立庙致祭,封为鬃三爷爷。”鬃,为马、猪等畜类颈上的长毛,因舟索多以棕毛捆扎而成,鬃、棕在制绳时互用,故“鬃三”后多写作“棕三”,因指代鬼神,作为姓氏,又作“宗三”。宗三庙主要分布于长江汉口至南京段,集中在安徽沿江一带。吉水古镇宗三庙,始建于明代,兴盛于清至民国年间,毁于文革破四旧,幸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恢复重建,是全国为数不多长江流域安庆地区唯一传承下来的特色古庙。
公元年,朱元璋建立了明王朝,为“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他先后分封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侄孙到各要塞重地建藩为王。洪武三年(年)朱元璋封其侄孙朱守谦为靖江王。清嘉靖三十九年(年),吉水就建有靖江王祠。
从古至今江河行舟者,拜过宗三爷爷则风浪无阻的古训世代留传
宗三庙院内青翠的竹林、挺拔的雪松惹人爱
庙里幸存的明清时期珍贵石碑石狮石鼓石雕石凳令人赞叹
保存完好的清光绪年间的瓷器小香炉仍在使用
[寻访千年古镇感受时代变迁]沿着县城新桥河往南走,过王祥卧冰亭不到2公里,便来到华阳镇吉水社区,这里就是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吉水古镇。它坐落在华阳河(古名杨溪河)北岸,古镇码头(旧名南关)对岸是杨湾出水口(旧名计家套),因其所濒河段狭窄,水流湍急,故名“急水”,为图吉祥之兆,当地乡绅把“急水”改名“吉水”。
由于吉水古镇位居古雷口与泊湖之间,雷水上游的湖北黄梅、武穴、广济、太湖、宿松诸县物资多水运,须经此出大雷口进入长江。特殊地理位置使古镇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吉水老街,街道青石铺面,店铺连绵、商贾如织,有“九典(当店)十三旗(盐店)”之称。相传,鼎盛时期,商铺、作坊达余家、居民超千户。明清时期,吉水古镇上设有巡检司、江防汛站,民国初年设厘金局,派驻水上警察,太湖、宿松两县还在此设立了盐旗。追溯历史,吉水镇自明朝开始到清朝最为繁盛,享有“小南京”“小威尼斯”等美称的确名不虚传。然而,年底华阳河口建闸,内河船只不能直通长江,这一断,商贾船只便随之锐减,吉水古镇从此渐趋萧条。
吉水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水乡古镇,也是有着革命传统的红色古镇。年3月,陈赓、秦基伟、向守志统一指挥的二野四兵团十五军第四十四师、第四十五师进驻望江后,在吉水、泊湖、武昌湖水域开展渡江训练。吉水百姓自发组织慰问解放军,并有不少渔民加入到船工突击队。4月21日,渡江战役打响,华阳渡点在十五军四十四师师长向守志、副师长方文举指挥下,首批余只帆船,从吉水宗三庙前河边上船,河岸百姓纷纷到宗三庙点香祭拜。是夜11时,战船悄悄从华阳河进入长江,向南岸疾驰。船至江心,忽从南岸飞起4颗照明弹,江面明如白昼,偷渡不成逐按计划强攻,各战船升起蓬帆,加速前行。一时间炮声隆隆,水柱冲天,解放军冒着敌人的炮火从香口抢滩登陆,突破长江天堑。22日凌晨三时,标志着胜利的两面红旗插上香山和黄山主峰。古镇人民为渡江战役所作贡献,值得后人永远铭记。
吴小平,属龙,微名中国龙,大专文化,中共党员,在统战民族宗教部门工作30余年,现供职于望江县委统战部民族宗教科,兼任国家民委《中国民族报》特约通讯员、安徽省统战民宗系统信息员、安庆市佛教禅宗文化研究会会员、望江县法学会会员,获国家宗教局颁发银质奖章,涉及民宗工作主要作品有:全景展现漳湖回民村打造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纪实《交流交融凝心聚力团结奋斗共同发展》深度论文《宗教政策法规在基层贯彻执行中问题及对策》《浅谈农村宗教领域乱象之依法治理》《乱建何时休—对农村乱建寺庙的观察与思考》分别见刊于中安在线新闻网、国家宗教局主办《中国宗教》、省法学会主办《安徽法学》及市政府主办《发展论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