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打造新型城镇化建设新样板
按照主体功能区建设要求,着重提升县城区首位度和城市品质,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努力打造长三角区域现代化县级中等城市。
第一节优化县域空间布局
强化空间用途管制。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各专项规划指导约束作用,统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修复,按照不同主体功能定位,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科学落实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城市化地区等空间布局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主要控制线,推动主体功能区战略布局精准落地,建立健全不同主体功能区差异化协同发展长效机制,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构建“一心一圈、两轴三区”的城乡空间发展格局。立足太湖县资源本底与生态承载能力,因地制宜的选择城镇化发展路径,充分发挥多条区域干线交汇的交通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强区域协作,推进城镇转型升级,实现全面加速发展,总体构建“一心一圈、两轴三区”的城乡空间发展格局。
一心:以县城为核心,拓展城市空间,提升发展质量,打造辐射县域城乡空间发展极核。加快构建北部花亭湖休闲度假区、南部高铁新区、东部经济开发区、西部晋熙古街区、中部中心城区联动发展空间格局。其中,中部中心城区发展综合服务、旅游休闲和居住功能。进一步扩大“集聚-扩散”效益,持续提升县城枢纽功能、服务能级和辐射范围;北部花亭湖休闲度假区重点发展生态居住、旅游休闲等功能;南部高铁新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商务商贸等功能,打造城市副中心;东部经济开发区推进产城一体,培育工业、居住、商务办公等功能,综合协调各项设施和建设,打造新产业功能板块;西部晋熙古街区重点发展文化旅游、城市服务功能。
一圈:花亭湖生态经济圈,规划进一步强化对太湖县域乡镇间交通联系,打造一小时通勤圈,构建县域内部多条交通通道,构建网络交通网。
两轴:县域两条横纵向城乡联动发展轴,横向以沪渝高速、合安九高铁、合九铁路、国道为主要交通线带动,纵向以规划太蕲高速、省道作为主要交通线带动。
三区:依托太湖县总体空间格局形成的北部山林经济发展区、中部环湖旅游发展区及南部城镇重点发展区。其中,北部山林经济发展区范围包括弥陀镇、北中镇、百里镇。该区域重点突出生态保育和生态服务功能,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改善山区生态环境。重点发展生态农业和地方特色农产品,适度发展“生态+旅游”“生态+文化”。中部环湖旅游发展区范围包括县城、小池镇和城西乡以北地区、寺前镇、天华镇、牛镇镇、刘畈乡、汤泉乡。该区域以花亭湖旅游风景区为核心,结合自然人文景观,积极发展旅游业,重点建设以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为主的旅游经济区。南部城镇重点发展区范围包括县城、小池镇和城西乡以南地区、徐桥镇、新仓镇、江塘乡、大石乡。该区域重点处理好城市发展与花亭湖旅游风景区的关系,强化中心城镇服务和管理功能,加快工业发展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依托县城和徐桥镇为主、次中心,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第二节提升县城现代化水平
县城是全县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区域,着力引导人口、产业集聚,完善城市功能,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到年,县城常住人口达20万人,力争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长三角区域现代化县级中等城市。
推动县城提质扩容。加快实施以促进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发展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全面开放落户限制,构建城乡身份地位平等的户籍登记制度。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切实推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优化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及社区、警务等机构布局,扩大停车场、充电桩、快递柜等设施覆盖面,提升宾馆、商超、菜市场及新型商务业态,加强社区内体育运动场地和健身休憩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公园体系,增加小尺度、人性化、慢行可达的公园、广场数量和密度。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租购并举、多渠道保障,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实施“安居乐业”工程,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持续改善人居人文环境,加快完善商业设施体系,进一步完善居家、社区、机构+信息化平台建设,多渠道扩大服务供给,满足消费需求。
加快精致县城建设。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深化城市精细化管理、网格化管理体系,探索城市管理新机制,建设“数字化城管”。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和社区建设,实施城市防洪体系建设工程和城市内涝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全线贯通县城外环四路,建成县城区“两环、四横、五纵”主干路网、高铁新区及开发区扩区主干路网,促进高铁新区、新老城区、开发区三区互联互通,建设智慧化城市交通体系。重点推进供水、供电、供气等改造提升工程,加强存量空间挖潜,深化地下空间利用和综合管廊建设。推进城中村、城郊村、城乡结合部、景中村农居拆迁改造,提升城市公共服务、生态居住和商务支持等配套功能,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精致县城。
推进老城区综合整治。以“减负减压”为重点,统筹推进老城区保护、建设、管理与发展。加强老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老城区排水排污功能,打通老城区中心通道,提升城市品质。实施老城区名胜古迹保护行动,保护性开发利用老城古街,建设老城区旅游集散中心。围绕补齐功能短板,提升老城区公共服务能力。
提升城市品质和形象。精心打造城市出入口、十字路口的景观,大力改善城市整体面貌,用心做足山水文章,建成长河生态休闲旅游廊道,构筑“城在山中、山在城中、城中有水、水中有城”的美景。按照“白天美化、夜间亮化”的要求,对城区店招店牌进行升级改造。实施城区公园广场夜景灯饰精品工程。大幅提升城区空闲地块、城市周边及出入口的绿量和品位,打造亮点,建设精品,展示城市特色、体现城市品位、彰显城市魅力,提升城市美誉度与知名度。到年,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6%以上,绿地率达31%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大于10平方米,力争建成省级园林县城。
第三节高质量建设特色小城镇
突出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深入挖掘各乡镇的特色产业、文化等优势,加快规划建设一批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功能叠加的特色小镇和魅力名镇,切实增强城镇集聚辐射能力。以各乡镇特色化发展战略为引领,保护固态、传承活态、发展业态,全力实现乡镇产业越来越兴旺,乡镇面貌越来越美丽,居民“家底”越来越厚实的发展目标。到年,新增培育创建省级特色小镇2-3个,作为太湖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平台和新型城镇化的新样板。
重点发展小城镇。以晋熙镇老县城和新城区为依托,按照控制数量、提高质量、体现特色的要求,推动小城镇发展与特色事业发展相结合,与服务“三农”相结合,重点发展徐桥、小池、弥陀、寺前4个重点镇,将徐桥镇建设成为辐射太宿望三县周边地区中心城镇,小池镇建设成为工业产业整体重点城镇,弥陀镇建设成为皖鄂边陲商贸重镇,寺前镇建设成为文化旅游核心城镇。
品质化推进小城镇建设。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依托各乡镇资源禀赋,全力打造“一乡一品”“一乡一业”,提升要素集聚功能,做强特色产业,增强旅游特色。优化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全面提升乡镇居住品质,依托各乡镇特色旅游资源和丰富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方人文及环境特色的建筑体系。注重景观提升、传统文化保护、城镇管理等,着力对原有景观、节点的改造、改善,着力推进城镇的规范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加强特色小镇的品牌营销和经营性的业态引进,推进街区改造与周边美丽乡村村落建设融为一体。积极引导发展农家乐、休闲农庄、农园旅游、乡村俱乐部等多种形式的乡村旅游,形成若干个农村新型业态发展快、农民集聚效应好,集生态、产业、社区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农村新型产业小镇,实现“一村一景”的特色乡镇景观和旅游点。
专栏14太湖县乡镇发展导向
乡镇
发展导向
晋熙镇
全面发挥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用,不断提升中心城区的现代化程度和周边地域的影响力、辐射力、服务力。国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皖江城市带文化产业传播承接示范基地,皖鄂赣三省边界贸易和交通流通中心。
徐桥镇
县域东部工贸重镇,集工业、商贸、生态旅游为一体现代化中心城镇;水乡古镇特色的全国重点镇;县域“一区三园”组成部分(徐桥工业园),集聚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新仓镇
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商贸、农业示范型城镇;建立集建材、粮食加工、家具制造为一体的工业园区;打造“蔺草小镇”。
小池镇
县域重要的工业、商贸型城镇;自然山水格局的生态型小城镇;太湖县东部门户;县域“一区三园”组成部分(小池工业园),定位主导产业为智能制造。
弥陀镇
发挥商贸物流中心镇辐射作用,加快边贸物流发展,加强旅游业发展,建设“油茶之乡”。
寺前镇
县域中部重要的生态旅游特色镇、次级旅游服务基地,生态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为特色的旅游型城镇。以花亭湖旅游风景区为核心,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打造禅文小镇,积极发展康养旅游业。
天华镇
生态观光和休闲度假为特色旅游型城镇,花亭湖风景名胜区的次级旅游服务基地。茶、毛竹产业为支撑,打造宜居宜游“天华谷尖”茶文化特色小镇。
牛镇镇
以特色文化、生态观光为特色的旅游型城镇,太湖县北部花亭湖风景名胜区范围内重要的旅游服务基地。做强做大茶叶、油茶农产品特色产业。打造“镇里有花、湖边有景、山上有园(茶园)”的精品旅游度假小镇。
北中镇
太湖县西部山区以生态保育功能的生态型城镇,适度发展商贸、农副产品交易。以茶叶、茶油为主,打造茶香特色小镇,带动镇域旅游发展。
百里镇
县域西部山区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以发展商贸及农产品加工为主的新型城镇。加大农业、旅游业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
大石乡
适度发展商贸、农副产品交易。立足生态渔米之乡,强化瓜蒌油茶产业,打造现代农旅融合基地。
江塘乡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发展现代农业、生态旅游,打造“经果林之乡、食用菌之乡、加工业之乡、生态游之乡”。
城西乡
太湖县西部门户,县域“一区三园”组成部分,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生态旅游,推进健康食品产业园建设,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县城“后花园”。
汤泉乡
重点打造温泉小镇旅游景点,发展农副产品交易中心。加大农业、旅游业建设规模,积极推动产业融合、联动发展。
刘畈乡
进一步扩大农业建设规模,积极申报茶叶“一乡一品”示范乡镇,延长农业产业链。依托红色资源,积极争创刘家畈红旅小镇,推动产业融合、旅游发展。
第四节全面激发县域内需潜力
全面拓展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发展服务消费,开拓城乡消费市场。积极培育新消费热点,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智慧物流、数字经济、线上消费、无接触交易服务。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推进服务消费,推动智慧商圈、文化旅游特色街区、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特色商业街区建设,打造集品牌商业、特色餐饮、游园表演、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特色夜间生活消费圈。优化社区便民服务设施,打造综合性多功能的美好生活服务站,大力发展便利店、社区菜店等社区商业,构建“15分钟”便民服务圈。支持和鼓励网络平台和各类文化体育场馆免费或优惠向居民开放网络权限、场地设施。开展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试点,促进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文化服务消费。支持自驾游、旅居车、通用航空等特色消费。严格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鼓励实行错峰休假和弹性作息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鼓励和引导农村居民增加交通通信、文化娱乐、汽车等消费。开展放心满意消费创建活动,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
拓展投资新空间。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扩大太湖经开区科创平台、功能膜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化产业链投资。加快补齐县域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扩大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结合国家政策导向、中央投资方向、重大战略以及太湖县产业布局,围绕重大民生、“两新一重”、生态环境治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关键领域,谋划一批如抽水蓄能电站、通用机场、太-天-舒高速等具有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的重大项目。加快放开民间投资领域,清理违规设立的准入许可和隐性门槛。鼓励民间投资积极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大在5G网络、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力度。规范有序推广PPP模式。创新投融资机制,激发民间投资活力。鼓励政府融资平台联合市场主体进行片区开发。创新政府项目投融资模式,更好发挥政府投资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专栏15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
交通:重点实施天华路北段、古松路、清风路、朴初大道、东河路、学士路西段、长河路西段、人民西路、龙山路西段、皖西南大道西段、太湖县老城棚户区改造路网工程、S太湖至望江一级公路太湖县城至高铁南站、开发区扩区主干路网、城市路网、外环南路旅游廊道、环花亭湖快速通道和风景廊道、太湖县高铁片区启动区道路建设、太湖县城市公交示范县建设、太湖县交通指挥中心工程、太湖县明月路(长河路至学士路)道路建设工程等项目。
水系:城市内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贯通外环南路及S规划建设长河三桥至长河二桥生态、休闲、旅游廊道工程、太湖县城市排水防涝内河治理等项目。
公园:建成晋湖公园、体育生态公园、人防公园、滨河公园、长河生态景观带、罗河生态景观带、观音河生态景观带“四园三带”等项目。
停车场:新建停车场30处,新增停车泊位个。
市政设施改造:全面完成城区主干道路“白加黑”改造及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城区主干道路弱电线路入地、太湖县三水厂工程、太湖县供排水供气管网改造与建设、太湖县老城消防站建设等项目。到年,建成区污水收集率达到90%以上,城区主干道路弱电线路全部入地,城市综合管廊建成投入运营。
公共厕所:结合城市园林建设和公共停车场建设,每年新增公厕6座,确保县城公厕数量达到每户设置一座公厕标准。
环境卫生设施:生活垃圾无害化终端处理处置设施建设、县城区老旧小区环境综合整治、寺前镇污水处理厂、太湖县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太湖县百里镇污水处理厂项目、太湖县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项目、太湖县弥陀镇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太湖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二期建设和一期封场、北中镇污水处理厂工程等项目。
其他:太湖县城市副中心(高铁新区)综合体建设工程、县文化艺术中心、太湖县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配套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五千年文博园文化旅游商业消费街区配套设施建设项目、乡镇集镇区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建设、弥陀镇集镇区三环路基础设施建设及居民集中安置点建设。
编辑:汪丹左燕平
监审:叶玲玲曹诗良
总监审:刘辉
主办单位:太湖县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thxw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