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丨龙川岩镇山池村将建民俗博物馆

龙川岩镇山池村,

一地处粤赣古道的广东古村,

其保存的上千件客家民俗旧物什杂乱地堆放在墙角,

其中不乏一些珍贵文物。

旧时客家常用的量米器米斗。

日前,记者了解到,该村计划明年开建山池村民俗博物馆,专门保管这些客家旧物什,以延续山池村“文脉”。村支书谢振南告诉记者,让这些珍贵文物好好保存下来,让祖辈荣光继续光泽后人,让后代不忘根,不忘本,让外出游子记住“乡愁”!

看点

01

古山池“十八景”

山池为历代粤赣南北商贸要道(官道),年建国前曾是龙川下半县通往麻布岗、上坪及江西省的陆路最重要的商贸通道,村南大门有当风凹驿站,村中心清朝乾隆年间就建有牌坊下大街,北大门有茶亭,供来往客商歇脚。明清两代,山池村有举人20多人、秀才(痒生)多人、监(贡)生多人。山池村还曾有十八景在村民口头相传,分别为护龙桥虹、五马归槽、八仙过海、崇兴古围、塘中龙骏、狮象拖球、狮子望江、滴水观音、节孝牌坊、半岭芝兰、龟蛇相会、长短一亭、罗婆桃李、七仙下凡、峎里草羊、墩上牛神、岩下罗带、腊梅禅钟。

美丽的山池村。

看点

02

古牌匾暗藏乾坤

山池村风光秀丽,保存的文物也不少。记者在一围龙古屋门口看到一罕见的7字牌匾,上书“质野谢司马书舍”。老屋被新建的小楼包围着,毫不起眼,还有些破旧,然其门口牌匾无不让人感到其厚重的客家历史文化,无一不记载着祖屋所经历的变迁。“质野谢司马书舍”原为牌匾,年修缮时改为“石刻”。文化大革命期间“质野谢司马书舍”被抹去改为“共产党万岁”,而今再次粉刷改为“质野谢司马书舍”。像这样的古牌匾在村里还有不少,“熙朝瑞叟”、“盛世嘉宾”、“芷若生辉”、“才优政府”等二十多块。不过,令山池村民备感自豪的是一乾隆“节孝牌坊”。据当地谢氏族谱记载,乾隆年间,谢朝纪年仅十五病故,其夫人袁氏守寡百折不回,乾隆皇帝下旨建立节孝牌坊一座。可惜此牌坊不幸毁于上世纪“除四旧”年代,如今只留下少量建筑构件。

看点

03

给旧物什找个好去处

山池村民风纯朴,村里保护文物也是蔚然成风。谢振南以前在村里当教师时,就注重收集村里民俗物件,是当地有名的“收藏达人”。在他的带领下,村里目前收集到的文物大大小小有上千件。由于没有地方放置,这上千件文物暂时分三处堆放,其中多件放置在山池村街头一家商店的仓库里。

这是当地村干部从村民家收集到的年解放前大户人家常用的花灯。

记者在这家商店门口就看到村民收集的一根阴沉木,足有3米多长,最粗处达0.5米,周身黑得发亮。谢振南说,这件阴沉木还是从一池塘里“救”起来的。一次他走访时,细心的他看到村民家门口一截用来晒晾衣物的树头跟别的树颜色大不一样,一打听,才知是从一池塘里枯树干上锯掉的。农户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他来到池塘旁,用水一冲枯树干,一看,原来是很少见的阴沉木,一时兴奋异常,找来几个村民,把阴沉木弄出池塘,用水冲洗掉污泥,阴沉木得以重见天日。

“要给旧物什找个好去处。”谢振南说,计划将位于村文化广场旁边一近平方米的废弃仓库改建成山池民俗博物馆,目前正在筹集资金,最快将于明年开建。

番薯

■朱才阳

小时候家乡的山坡上,田埂背,竹林下,到处都种有番薯。在童年时一个寒冷阴雨的下午,我们六姊妹加上母亲一起围坐在灶台前熬粥并焖番薯取暖,开始只是白开水的味道,慢慢地有淡淡的米香,不久就有了浓烈的番薯味。那时的小米粥加番薯是我们的家常便饭,对于饥肠辘辘的我们来说也是美味佳肴。漫长的等待之后,番薯终于熟了,母亲拿来一个大木盆,把锅里的一条条番薯捡到木盆里。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如一条条饿着等待着吃桑叶的蚕,养过蚕的人都会知道:要是地里的桑叶摘完了,一托又一托的春蚕白茫茫的,有的不停地蠕动着,有的停在那里,但嘴巴都是一张一合在啃着空气,那是多么的残酷,多么让主人心慌的事情。我的母亲就像这样的养蚕人,她为了让我们能食饱,到处去开荒。打我记事始,我家每年可以挖五六十担的番薯。可以从农历八月底吃到明年的三四月。晚上蒸饭时,总要腾出搁置番薯的位置,要么就是一半米饭一半番薯干,有了它,我真的再也没有饿过。每年春耕的时候,母亲刚插完了秧,见远处的田地还好多荒着,她都会很不安:“那么好的地荒了怪可惜的!”于是她又种上了花生、玉米、黄豆。端午节前后,所有的旱地都种上了番薯,春耕告一段落后,母亲像完成一项伟大的工程,心情轻松多了,等待着秋天的收获。番薯如野草一般,有超强的生命力,只要有泥土,在哪儿都可以落地生根。因为它容易落地生根,所以总要牵拉起番薯苗,放到番薯垄上,不让野根耗去了养料。百日的花生百日的番薯,番薯从种到收一百天就可以了。八月十五前后,我与母亲陆续开始挖番薯了。母亲看着一串串大小匀称拳头大小的番薯,就像欣赏一幅幅名画一样称赞着它,劳动总能带给母亲好心情。如今人们都到城里买房安家,农村大量的田地已搁荒了,番薯愈来愈成了稀罕之物。大家逐渐淡忘它,而曾经陪伴我们成长的番薯,只有经历那段历史的人才能体会那浓厚的感情。

乡土作家

一根麻绳系春秋

■周建华

薛春梅今年75岁了,每天还在编织麻绳。这些麻绳主要用于安装谷箩,也就是农村中常用的箩索。也许你会觉得,老人家这把年纪还干活,是想挣点零花钱吧。不,她每卖一次箩索,家里就得亏几百元呢。不过,说起亏本买卖,她一家人倒是谈笑风生,心情舒畅,这可不是一个钱字了得。薛春梅是连平县隆街镇隆河村河角周屋人。改革开放之前,由于水利设施落后,河角一直缺水,水稻难以耕种,加上脱离实际的体制,造成河角粮食严重短缺,成为有名的贫困村,“有女不嫁河角郎”几乎成了周边村落的共识。当年薛春梅青春美貌,却还是从邻近的村子嫁了过来,她说,当时自己没想太多,就是愿意。连平许多村落的手工艺发展史表明,恶劣的自然条件,往往是催生手工艺的重要因素。河角村正是如此,因为不易耕种,编织箩索便成为河角人的传统手艺。箩索所用的原材料是黄麻。黄麻是韧皮纤维作物,是一种长而柔软、有光泽的植物纤维,可以织成高强度的粗糙细丝,具有吸湿性能好、散失水分快等特点。因为对水要求不高,黄麻在河角得以广泛种植。为了维持生计,薛春梅很快学会了从种植黄麻到编织箩索的整套技术。黄麻在清明过后开始播种,七月便可陆续收割。长在地里的黄麻看起来像一棵树,高可达4米。黄麻收割后,剥下黄麻皮,晒干保存,避免发霉。编织箩索的工具当地人称“绞子”,“绞子”可旋转,制作简单:将一根较厚的竹片用火烤软,弯成“n”形,再在下端固定一根竹片,两端切成一个方向相反的小钩,接着在“n”的拱起处和下端竹片的中心位置钻个圆孔,穿过一根铁条。铁条下端用垫片和螺丝固定,上端加个手柄。编织箩索时,将黄麻皮撕开,用水稍微浸软,用一根弹性细绳固定“绞子”一侧,再扣在小钩上,顺时针旋转“绞子”,黄麻皮便绞成绳索,黄麻皮越多,绳索越大。逆时针旋转,又可将绳索解开。编好的绳索成团状缠在绞子上,一段黄麻皮编完可接上另一段。如果需要更大的绳索,可按同样的方法,用两只“绞子”,双手左右开弓,将两根绳索绞成一条。薛春梅说,当年为了尽可能多织箩索,经常全家上阵,晚上10点之前谁都不能休息。勤劳的双手,抵消了土地的贫瘠,并不奢求雨水的黄麻,成为滋润生活的源泉。生产队时期,一担箩索(安装两只谷箩的箩索)长1丈2,约4米,卖0.12元,卖箩索的收入,可以购买许多日常用品。改革开放后,压在头上的乌云被一扫而光,生活日新月异,薛春梅一家不但吃饭有了保障,还是河角最早建起楼房的农户之一。她的6个孩子也都全部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并在医疗卫生、公安、律师、经商等行业创出了自己的事业,如果没有一根麻绳,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

乡土朋友圈

去见你想见的人吧

趁阳光正好

趁微风不噪

趁繁花还未开至荼蘼

——黄丽

那些求之不得的,常常是别人丢弃不要的。

人生就是如此,即使你付出比别人多很多的努力,得到的未必就和别人一样多,哪里来那么多的感同身受,云淡风轻。

我们能够做的就是一如既往地努力,让自己内心变得强大起来,无所畏惧,无所在意……

愿只愿,在平行的时空里,生命会把没有来得及给你的还给你。

灰暗的天空下,我是如此期待春暖花开!

——燕茈

我站在风口眺望你,惹了寒露湿身。

花开荼蘼,终究是殇。

——一荷

扫描







































白癜风专家坐诊
北京什么时候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jiangzx.com/wjlt/1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