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滨江去过两次,喜欢的不行,看到大观杨老师的好文,果断转载之。
开门见江,先看视频~
80秒的小视频记录的是杨浦滨江日出时分的二十个场景,时间从早上6点到7点,画面中有走动的人,飘曳的草和行驶的船,晨曦中的滨江因此呈现出了生动的风景。
06:00日出前的杨浦大桥,黄浦江的水面十分安静。在城市中,尤其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这样的地方绝对有减压的效用。
杨浦大桥于年竣工,建成之初是当时跨度最大的斜拉索桥。如今记录虽然早被打破,但矗立江畔米高的主塔,仍是整个杨浦滨江区域最显著的地标,几乎处处可见。
06:22日出时分的杨浦滨江,初升太阳的倒影正落在杨树浦港与黄浦江交汇口。这条支流正是“杨浦”名称的由来。
杨浦滨江位于黄浦江东段,以百年工业的历史积淀著称,旧时沿线多为工厂仓库与生产运输用码头。年8月,怀德路至丹东路米的岸线示范段建设完成,成为杨浦第一段真正面向公众的滨江公共景观岸线,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年6月,秦皇岛路-杨浦大桥总长2.8公里的岸线实现工程贯通,并于9月底全线开放。
要说滨江,先要说三道,即骑行道、跑步道、漫步道,可以说是对人们滨江生活诉求的基本概括。
06:05灰色的骑行道与红色的跑步道。远处已经有跑者。这一段的骑行跑步道很意思,一端直对杨浦大桥,另一端直对上海最高地标上海中心,识别度非常高。
06:17旭日初升,天空和江面泛出迷人的暖色调。一位老者正在滨江漫步道上晨炼。视频中他第一个亮相,矫健的身手令人映象深刻。
三道贯通:漫步道通常设在亲水第一线,与后方绿地中的跑步道、骑行道构建出三道体系,是黄浦江两岸45公里贯通工程的核心内容。浦西部分,三道自杨浦大桥经杨浦、虹口、黄浦、徐汇四区一直贯穿至徐浦大桥,近23公里的长度相当于一个半马。
杨浦滨江(丹东路-杨浦大桥段)
06:35一位行人正走过掩映在绿地中的通道,通道两头连接着跑步道和漫步道。
可达性:在丹东路至杨浦大桥约1公里的滨江岸线中,共设置有14处连接通道,最远间距不超过米,具备良好的可达性,既方便人们从城市地块进入滨江区块,也方便人们从骑行道、跑步道走至江边。
06:36一位老人坐在漫步道旁的草丛边,身旁停放着一把轮椅。
无障碍设计:14处通道中,在主要的出入口处均设置了坡度不超过6%的舒缓坡道。行动不便人士可以无障碍并且便捷地从城市行至江边。
06:23晨曦中的三道,背景是杨浦大桥和黄浦江。
滨江风貌:这张照片是杨浦滨江典型的三道风貌,漫步道在滨江前沿,骑行、跑步道在后方,之间是开放式绿地,由多条通道相连。绿化是清晰的两个层次,上层为简约疏朗的大乔木,形成连续的绿荫天际线,下层为繁茂的观赏草与花灌木层次,烘托硬朗的地坪与工业遗存。
对了,这张照片的角度似乎有些眼熟?没错,七月初刷爆朋友圈的韩书记在杨浦滨江骑共享单车的地方,就是这里~
插播
夜景
三道剖面示意
如果把滨江公共空间比做人体,那么三道就是骨架,支撑空间的结构内里;公园绿地则是肌肤,演绎空间的多样外在。这一段的滨江公共空间共有七个板块三十三处景观节点:
这么多景观节点,都有什么共性和特色呢?
需要划下重点:
充分尊重场地现状特征
解决使用功能需求
挖掘历史文化线索
面向未来的可持续策略
有些不好懂,翻译一下就是:
原来有啥就留啥,轻易不拆不扔。
跳舞跑步溜娃野餐闲逛发呆自拍什么的,都行。
那么多一百多年历史的工厂仓库,让你看不够。
这里讲究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够酷。
当然,有些节点结合建筑改造、地库等工程目前还在建设之中。另外,受篇幅所限,这里重点介绍已开放的六处,有大有小:
红草花坛
自然剧场
雨水花园
木行史话
自然课堂
码头故事
1红草花坛
06:01日出前的杨浦大桥与粉黛乱子草,天光与草的质感都很柔软。
红草花坛:靠近大桥的这片区域原先是水上的高桩码头,并不具备种植条件,尤其是大型树木。设计进行了两个处理,一是设置钢板花池,可以装载一定厚度的种植土,花池边加宽为供人休憩的坐凳;二是选用观赏草,配合江风吹拂,形成轻盈的动感。
06:月份是粉黛乱子草的最佳观赏期,草穗的粉色与远处杨浦大桥的红色形成了有趣的呼应。
06:55天色渐亮,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前来拍照,网红草绝非浪得虚名。
06:53红草花坛中的工业遗存。工业感的钢构与轻柔的观赏草混搭构成了杨浦滨江的主基调。
小细节:竖杆原先是高桩码头照明用的灯柱,除了顶部灯具做了适当调整,被完整保留下来。底部为了安全起见以钢板花坛拦隔,避免漫步道上的人行误撞。仔细看的话,竖杆上原有检修爬梯的最下面几组被去除,也是出于安全的考虑,避免非工作人员攀爬。
2自然剧场
06:24晨曦下自然剧场的长凳和地面,远处是保洁工作人员的身影。
自然剧场:黄浦江有着最高级别的防汛标准,为了更好的实现滨水空间的景观性与亲水性,通常采用前后两级防汛体系。滨江栏杆边的码头基本位于一级防汛体系,后方跑步道则位于二级防汛体系,之间的高差接近2米。自然剧场顺势利用了这段高差,设置了一处面江而坐的室外阶梯看台。宽阔的高桩码头作为舞台,停泊的轮船和码头吊机则成为原生的舞台布景。
06:26从吊机下方远眺陆家嘴三剑客,机身上10T的喷涂字样清晰可见。
工业遗存:保留的吊机是目前杨浦滨江所有工业遗存中体量最大的。吊机下方的码头地坪则是保留规模最大的,整个滨江沿线几乎全部保留。旧有码头地坪经过特殊工艺打磨后,满足了步行的平整度需求,同时留存下了场地的历史机理与痕迹。
这是条“一菜两吃”的通道,从安浦路一直延伸至江边,平时作为自然剧场的观众入场通道,打捞局(交通部东海救助局)有作业需求时则作为应急工作通道。
06:29自然剧场入口通道与跑步道交汇处。一位跑者正经过,另一个方向上,一位市民正从码头上走来。
06:30观赏草映衬下的自然剧场入口,隔江相望的是对岸浦东码头上的吊机。
通道:在保证通行宽度的前提下,通道边界的绿地和长凳采用了错落式设计,尽量弱化通道的感觉。轻盈的观赏草模糊了硬地和绿地的边界,让空间更具景观化。
06:05日出前自然剧场的凳面反射出暖黄的天光,与周边冷色调的环境形成了鲜明对比。
长凳:自然剧场的长凳采用预制混凝土构件,保证了良好的整体感与牢固度,座位部分采用柔和的木质材料。长凳端头部分的文字是原有厂志事件记录,按年代顺序依次布置,历史一改严肃的面貌,以平缓的方式娓娓展开。
06:29以上海中心为背景的自然剧场,一位市民正坐在长凳上翻看手机。
地面:结合不同的用途,自然剧场的地面采用了三种手法。舞台部分保留利用老码头地坪,荷载强度高,配合演出需求;通道部分采用透水混凝土,透水耐滑并且具备良好的平整度,配合人流集散需求;座位区部分是散铺砾石,拥有松软的脚感,配合休闲与观演需求。
06:07座位旁种植的是樱花,可以脑补一下未来樱花季时的观演画面。
不过,即使没有演出,上有初升太阳,下有码头轮轨,远有大桥高楼,近有吊机遗存,江里往来船只,岸上来去行人,已是一出足够精彩的都市景观剧。
3雨水花园
06:30透过雨水花园的树林,对岸浦东的天际线依稀可见。
雨水花园:位于安浦路与骑行跑步道之间,这里并非一片简单的景观树林,是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一处将雨水管理措施与休憩游赏结合的实践。树林间木栈道采用架空式设计,结合坡向波浪形沟渠,使得雨水的收集更为容易。地下埋设有巨大的雨水收集设备,收集整个场地的雨水并用于景观绿地的浇灌。
06:33树林间的自然沟渠,城市中并不常见到。
06:35林间栈道,透过跑步道可以看到吊机和更远处的杨浦大桥。
生态教育:这一区域曾是百年历史祥泰木行旧址,是当时木材储藏、转运、加工的重要基地。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加,人们对树木乃至自然有了新的认知,在此处重新恢复的一片树林,并与雨水花园结合,激发出空间特别的生态教育含义。木栈道转折处空间适当放大,提高了行走转向的舒适度,围合形的休憩坐凳鼓励人们在此停留和交流。
06:37木栈道延伸入树林环绕整个雨水花园,这里同时也作为自然剧场的候场休息区。
4木行史话
06:40沐浴在晨光中的老墙地标,记载着祥泰木行的历史。
祥泰木行:又称山打木行,由德商创立于年,年改为股份有限公司,并更名祥泰木行,选址杨树浦路建造厂房和堆栈。其鼎盛时期,仅在上海就设有一个总栈、两个锯木厂、一个胶合板厂和一支船队,雄霸上海木材进出口市场半个世纪。
06:41一位跑者经过老墙地标。
老墙地标:百年来木行旧址演变的城市肌理以纵向墙体的形式映射于场地中,转换为进入江边的通道。老墙以钢构框架融合木材堆场立面,再现木行旧日场景片段。间隔留空式的设计将周边环境引入,避免了实墙体的单调感,同时也预留了木文化元素的展陈空间。
06:42沿江穿行于老墙间,木行的过往缓缓浮现,又融合于今时的树木草丛之内。
材料:和长凳一样,地面也使用了预制混凝土,只是面层做了轻微孔洞处理,质感厚重,色彩朴实,与老码头的地坪十分契合。大块面的铺设也实现了较好的平整度和整体性。值得一提的是,这段滨江几乎在所有的地面立面上,前所未有的放弃了天然石材装饰,完全展现材料的本底之美。
06:43一位母亲正推着婴儿车经过老墙地标,远处是建设中的管理用房。
06:44步行与骑行的相遇。(特别提示,目前骑行道还未正式开放,照片中是工作人员)
06:44清晨的滨江小坐。如果要评选最适合发呆的地方,就是这里了。
滨江小坐:利用不同时期码头所形成的天然凹口段,设置了一组休憩花坛。抬高式的设计增加了覆土厚度,使得种植大树成为可能,略微倾斜的靠背提高了舒适度。林荫树与观赏草组成的绿色隔断在分流人行动线后,营造出一处安静免扰的临江小空间。
06:45一位或许是刚交完班的保安,正靠在滨江小坐上休息。良好有序的滨江公共空间幕后着大量辛勤的工作的人员,这里要为他们点个赞。
插播
木行史话夜景
5自然课堂
06:48杨树浦港与黄浦江的汇合处,空间视野非常宽阔,这里可以看到完整的日出。
自然课堂:利用桥头广场与码头地坪的高差,设计了由台地花坛与野草组成的自然课堂,层级布置的桌椅组合可容纳约30人,成为一间望江沐风的露天阶梯教室。阶梯下方内设有储物配套空间,可以举行小型的报告与演出,提供滨江更多元化的空间体验。
06:49清澈阳光洒落在自然课堂的阶梯桌椅上,不知第一节课何时开始?
06:50自然课堂以大桥和浦江为背景,是名副其实的景观教室。这里原址是杨浦海事处。
海事往事:杨浦海事处原址位于杨树浦港与黄浦江交汇处边,便于处理水上事务,因滨江整体贯通及防汛整体要求,海事处搬迁另址,原有建筑拆除,转换对市民开放的公共空间,也就是如今的自然课堂。作为对这一过程的记录,设计保留了一段原有建筑墙体,未来还会融入更多关于海事处的历史展陈。
06:51自然课堂后的自然绿化,空间的更新带来了更多的活力和亲和力。
插播
夜幕下的自然课堂
6码头故事
6:53晨曦下的码头,沿江而立的规整景观,如现代版山水卷轴。
06:55漫步道边的吊轨花车,可以随时停下脚步休息。不过,花车并不能开动。
吊轨花车:码头上保留有离江面最近的一组吊机轨道,轨道上放置了独特的吊轨花车,造型源自码头上曾经的吊机轮脚,两端是花坛,中间是长凳,可供人面江而坐,在展现工业元素的同时具备休憩功能。
绿量提升:通过钢板花池和树池的技术措施,使得原本不具备种植条件的高桩码头,增加出更多的绿化覆盖空间,提升了舒适度。
06:53滨江通道。后方建设项目正在施工,未来通过服务设施和场地对接,会与滨江形成一个互动的整体。
06:58日出记录的最后一个点,丹东路轮渡站。
最后的插播
夜幕下的码头故事
回到杨浦大桥,日出观察记录结束。
最后,怎么去?
杨浦滨江沿线虽然贯通开放,但腹地的道路和地块正在建设,许多还是工地,建议从以下两个位置进入:
1,丹东路轮渡站,这个比较容易找到。
2,杨树浦路宁国南路。一直走,看到大草坪上这颗漂亮的树,就是入口了。
后记
城市滨水区的复兴,是一个综合而漫长的过程。杨浦滨江2.8公里岸线的贯通开放,就如同这个早晨的日出,是一个美好的开始。随着多级交通的接入,滨江腹地商业功能的提升,配套服务设施的完善,文化艺术活动的植入,这一天将会越来越精彩。
美好的滨江生活就在不远处了
转发自度量世界之美,已经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