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望江县 >> 望江论坛 >> 望江二中小记

望江二中小记

今年6月在县二中参加了三场监考,让我有机会名正言顺地参观了县二中的校园。当年,我们中考结束后就去读中等师范学校了,无缘踏入这所学校,没有经历三年的高中生活是我们这一代师范生的遗憾,所以对高中、大学总是心向往之。参加监考的几个早晨我都去得很早,校园很安静,极少行人,我自然也就不担心扰到他人,信步游走了校园的各个角落,基本了解了校园的概貌,不由心生感慨:这确是我们县城读书的最好去处。

望江二中校园地形为东西走向,应该是依着一个小山丘呈梯级所建,东边新建的大门,地势最低,是第一级,大门向内略呈弧形,门前比较宽敞,对面并无高楼大厦,依稀留有农田,水渠,视野十分开阔,无拥挤吵闹之感。进门左右各一幢半环形大楼,宛若张开的双臂,迎向东方,似要拥抱初升的太阳。这个区域主要是学习区,南楼为”求是楼”,是高一、高二学生的教室。北楼叫明德楼,没进去,估计是行政办公楼。(我个人认为与求是楼相对的应叫“求实楼”更好,求是喻探求真理,求实喻踏实工作。)求是楼分A区与B区,B区在西头,地势已然比东头的略高了两个台阶了。再往西就要拾级而上了,台阶的右侧一假山,大石上书“上善若水”,有喷泉流出,水声潺潺,蓄水的是一带状绕坡池塘,从台阶下穿过,内有睡莲,花开得正艳,朵朵浮于水面,荷绿莲红,岸傍垂柳,石柱护栏,自成一景。上得台阶便是校园的第二层级了,左面往南依次五栋教师宿舍楼,很老旧了,一看多成了用来陪读的出租房了。右面两座小楼是食堂,估计建的年代不一,一座就一层,应该是大礼堂兼餐厅用,另一座两层上下都有餐厅,两座楼之间有楼梯相连。大礼堂也是本次监考的会务中心,它的正大门朝北,门前有一条水泥路与东西大门相通,越往北地势越矮,依次建了几栋男生宿舍楼,宿舍楼的西边是运动场,运动场的条件比较好,硅PU的篮球场,塑胶的足球场,两个场地之间一条长廊,爬满了青藤,运动场周边的栏杆或是墙面上也都是长青藤或是爬山虎,密密层层的。

再往西一条环形水泥路包围的就是校园的地势最高处了,好比山丘顶的一个大平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香樟树林,估计树龄不长,树冠还未长到浓阴蔽日,树下有石桌石凳,还有健身器材,是个阅读、休闲、健身的好地方。穿过香樟林有一栋四层的教学楼,是高三教学楼。香樟林与高三楼占了整个平台的北半边,朝南的一半以绿植为主,颇有古典园林的风格。平台的最南边一条有飞檐翘角的长廊,约50米长,东接一五角亭,亭边一古树斜卧,虬枝叶茂,树干上长满了青苔,触摸着仿佛能感受到古树历经的沧桑。如果没有周边的几十层高楼,坐于亭中想必能瞭望方圆几十里吧。长廊的西头接着一个盆景园,透过栅栏可以看到里面各式盆景,品种还不少。长廊与高三楼之间植有草皮,间或修剪出不同造型的风景树,中有鹅卵石铺就的小路,还立有一孔子的雕像,底座上有“万世师表”的题辞。不过我倒是认为如果用与求学治学科研有关的雕像似乎更好,孔子的雕像更适合放到师范类的学校。平台的最西边有出口,傍立一大石,上书“回龙宫”三个大字,而回龙宫的旧址正在二中的校园内,关于回龙宫的传说,年《望江县志·回龙宫》记载:明朝万历年间(-)望江知县唐守礼,擅长看风水,他上任后即出城察看地形,见城东诸山有龙盘虎踞之势,其中有支山脉头朝南,势欲过江。他认为对望江不利。随即作诗一首:“十嘴围望江,一嘴护东流,打你三百板,回头不回头。”说完命差役狠打了三百板,山嘴果然流血。为镇住这条山脉,让龙回来,不要过江而去,便在上面建一座宫殿名“回龙宫”。当年的回龙宫为砖木结构,内有上下两层,中间有天井。东西各有一个圆门,东圆门外有一座配殿,内有禅房、客厅、厨房和仓库。嘉庆年间增建雷音塔,收藏了望江先贤50人诗文稿《雷音集》。

而今原有的宫殿基本被毁,从书有“回龙宫”的大石旁的台阶下行往南拐过去,便看到一栋灰瓦粉墙的两层小楼,这便是在被毁的明清建筑回龙宫旧址上复建的一处偏殿,约有百年了,民国时期这里办过小学,后用作中学、师范以及现在的县立二中,这座历经风雨的小楼见证着这所学校的发展,也是我县为数不多的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现在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小楼的正门应该是朝南,估计中间还有庭院,可惜我站在它的北边,看不到它的真面目,只知道它现在是二中的校史馆。在它的旁边卧着一棵百年古树,仰望着这棵苍劲古拙的大树,我的内心突然感动莫名。也许树下曾经是香火袅袅,也许曾经是孩童们求学之余的乐园,它听到过众生的祈祷,也默默守护过莘莘学子们的晨诵与晚读。它就是一本书,连接着历史与现在;它是一本无字书,每一位过客在凝望中都有不一样的收获。我庆幸二中有这座楼这棵树,因为教育是传承,而这楼这树是传承的见证。它使这所学校有了丰厚的文化历史底蕴,让每一位学子可以驻足思考每一种文明的诞生与发展都经历着怎样的痛苦与新生。

校史馆的左边是女生公寓,右边连着两栋新楼,是科技馆与实验楼。原先绕平台南北分开的水泥路在这汇合成一条宽阔的大道通向二中的西大门,路两旁的行道树高大挺拔,都有些年头了,花池中的万寿菊和太阳开得正欢。路北有一片浓荫树林,许是人去得不多疏于打理,杂草丛生,石桌石凳显得落寞得很,一尊女孩阅读的雕像很有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校园的气息。树林北面两座楼,东边的一幢老旧楼房,写着教学综合楼,但感觉像是弃之不用的,西边一栋应该是新建的,什么题字都没,不知有否使用。再往西就是学校的老大门了,也是学校建校初的正大门,四根高大的圆柱彰显着它当年作为县城最高学府的气势,现在是大门紧闭,因为它正对的是棚户区改造的街道,一片废墟,为安全起见,暂时性封了此门。

逛了一圈,更是觉得我县有历史的学校还真是不多,而把校史完好传承下来的就更少了,基本上是先拆后建,先砍树后栽树,所以很多学校走进去,就觉出它的年轻与稚嫩,那些有历史意义的房子、树木、雕刻能被一任任校长有意识地保护传承下来的少之有少。

教育原本就是传承文明,没有哪个教育家给人的都是全新的东西,作为教育的场所——学校,她远不应该只是教师在育人,它的环境、建筑、人文气息、学术氛围都是育人的途径,而那种深入灵魂的教育往往是无声无痕的。

可惜这所学校也将面临新的抉择了,听说要迁址,大概是为所谓的教育兴城,推动城镇化建设吧,因为二中周边的房价是全城最高的,想想也挺可悲的,学校除了传承与蕴育外,还担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任。还记得中国古代的书院,民国时期的学校多选在山清水秀、远离闹市,能让人静心读书的地方。现在往往是一所优质的学校能带动一片区域城市的建设与市场的繁荣。

虽然我只是来此一游的一名普通老师,明知它将迁离,还是忍不住脑补了一下可以怎么更好地规划这所校园,让她更从容、宁静、久远。

首先是校名,不知当初为何不叫回龙中学?所在的路是回龙路,校址是回龙宫旧址,有回龙的百年传说,叫回龙中学不是顺理成章的事吗?

当然最重要的就是修缮校史馆,这是本校唯一一处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应该尽可能的复旧美化周边的环境,并向学生开放,让学生了解学校的悠久历史。

还要建一个像样的大气的图书馆,而它最佳的位置应该是位于第二层级的那几幢老旧的教师宿舍楼。这几栋老楼让学校显得十分破败,如果在这建一两层楼的图书馆,位置上它与食堂区、教学区、宿舍区相通,师生阅读十分方便;馆内要有宽敞的阅读大厅,有落地的玻璃墙;布置简约大气,透过玻璃墙目之所及是莲花、垂柳、亭台、长廊,让人坐在里面感到阅读是件多么美好令人享受的事!

高三楼是校园最高处的建筑,可是它与周边环境的风格很不协调,如果它是一座有中式古典风格的楼台,内置桌凳,作为学生休闲、阅读、开小型沙龙的场所该多好。

最让人不能忍受的当是学校南围墙了,站在求是楼的看向窗外,看到的竟是一个个排污管口,是校围墙外的住户将生活污水向学校内排放,沿围墙现在已是一条臭水沟了。附近的居民一面凭着依傍二中的地利收取着高额的陪读房租,一面却将学校作为他们藏污纳垢之所,民风如此不能不令人可悲。重建的围墙可以修成粉墙灰瓦的徽派风格,与校史馆呼应,然后沿围墙内从东大门始分向南北各修一条环校的柏油路,到西大门汇合。沿路就地势逢开阔处修停车位,让汽车只的校园边缘行驶,与生活区教学区分开。

不论是考试还是平时上课,二中接送孩子的家长很多,常看他们聚集在学校门口,碰到烈日或是雨雪天气,我总是很为他们感到辛苦,如果能在校园大门外的两侧植大树,修长廊,给送饭送考的家长一个短暂的休息地,家长们一定心存感激,也许会生出敬重维护学校之情。

教育需要匠心,是要举全民之力来做的事,而学校是每个青少年时期除了家以外待得最多的地方,也是体现一个地方民风文风的聚焦点,多么希望我们县的这所最高学府能够成为每一位学子向往、留恋、怀念的地方。

王海燕

赞赏

长按







































白癜风复发难治
白脉软膏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jiangzx.com/wjlt/3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