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D—
经常看到算命先生在地摊上写着:姓名可以测算人的命运。我不信。但是,一个好的地名,能够给一个地方带来好运,我信。
去年,中央电视台向全国征集“中国最美地名”,凯里有两个地名被入选——“六个鸡”(火车站名)、“三棵树”(乡镇名)。“六个鸡”这个地名虽不属“最美”,但却“奇葩”,被央视报道之后一时成为“网红”。许多好事者纷纷寻路来“六个鸡”旅游,使这个地方的烧烤生意火了一段时间,农民赚了一些钱。
由此我想起,施秉其实也有许多有趣的地名,如带数字的地名:一碗水、一堵墙、九背兜;相对衬的地名:“白沙井”与“黑沙井”、“新桥”与“烂桥”;有历史典故的地名:偏桥、杨夫来、枫香寨;奇葩的地名:半河、干溪……所列举的这些地名,有些从字面上看都感觉奇葩了。有一些则须加以解释才显出趣味来,如“半河”,是因为那地方有一条溪流,称它为“河”,又嫌小了点,说它是“沟”,又比沟大点,所以叫“半河”;如“杨夫来”,是因为民国时期施秉杨家湾村有个教书先生叫杨名胜,他家被人称为杨府,有一天,杨府有一个脚夫到梨山坪附近一个地方来开荒,后居定成村落,后人就给这个地方取名“杨夫来”。一些地名的来历,往往都是一段有趣的传说故事,甚至还包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
前段时间,我们到甘溪乡进行地名来历调查,对“江凯”这个地名发生了争论。有人说:“这个地方从来都叫‘缸海”,后人为什么写成‘江凯’了呢?这其中有什么来历呢?”也有人说:“写成江凯肯定错了,不用去研究它的来历了。”更有人强牵附会地解释:“这个地方四面悬崖,中间一条溪水流来形成一个大水缸似的深潭,当地人没见过大海,认为这个深潭就跟大海一样深,所以取名缸海。时间久了,人们就念成江凯了。”其实不是这样。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我无意间从一个祖籍江西的干部口中找到答案。“江凯”没有写错,在江西方言中,“江”读成“缸”,“凯”则读成“海”,这个地方的先人是明代从江西迁居来的,所以把“江凯”念成“缸海”。可不是,江凯村的陶家大院,确实是明代屯军后裔聚居地,明代施秉总兵陶洪谟或许就是江西迁来的。延伸开去,不独江西,湖南也有些地方方言把“江”读成“缸”的,如把“洪江”读成“洪缸”。这样说来,施秉有个望江村,当地人都读成“望缸村”,那么,那地方的先人也有可能是从湖南或江西一带迁来的。
你看,研究地名,就能研究出这个地方的族群迁徒历史、乃至施秉偏桥卫所的军事史。
我们经常说,旅游要有文化,这些,不就是“文化”吗?
当然,施秉的这些地名,有些受交通条件限制,有些缺乏研究、“炒作”,没能成为“网红”。但从“六个鸡”成为网红的过程看,认真挖掘、整理地名文化,对提高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知名度,是有作用的。
地名怎样才算“好”呢?一般要具备“三好”,即:“好念、好听、好意境”。比如“镇远”,望文生义,就让人联想当初朝廷设置“镇远府”,管辖千里苗疆,有“威镇远方”之意,既好念,也好听。老实说,我们家乡的“施秉”,就不太好念,望文也生不出好的“意境”来。尤其是“秉”字,念(发音)时先把上下两张嘴皮合紧,再用力喷气——气还不能喷出嘴唇,气喷出嘴唇发出的音就变成“屏”了,只能把气喷在喉管和牙齿之间——这样念出的“秉”音,声音自然有些憋闷,不够响亮,传播不够远。有一次在异乡,别人问我:“杉木河景区在哪个县?”我努嘴咬唇认真地告诉他:“施秉。”对方听不清,追问道:“四屏?”我只好用手指帮忙在空中写划着示意他。
除了经常下到各乡镇的干部以外,其他人、尤其是学生未必知道施秉县辖几个乡镇。但有一句顺口溜,可以让你记住施秉县八个乡镇名称。这句顺口溜是:
“两双白马饮甘溪,一头老牛进城来。”
“两双白马饮甘溪”,指的是双井镇、白垛乡、白洗乡(现为杨柳塘镇)、马号镇、马溪乡、甘溪乡;“一头老牛”,指牛大场镇;“城”指城关镇。读者数一下,是不是包括了八个乡镇名称?
写到这,我们还得回到文章开头所说的:一个好地名,能够给一个地方带来好运。这个说法也不完整。一个好地名,还要具备好的环境和资源,加上宣传,才能给一个地方真正带来好运。
(作者供职于县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