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望江县湿地保护及旅游开发的前景展望
摘要:湿地是一种独特的自然景观,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和“鸟的乐园”之称,有很高的旅游观光价值。本文阐述了望江湿地资源保护及其开发利用的关系,分析了综合开发湿地旅游的前景,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湿地资源;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旅游开发;前景展望
望江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有“水乡泽国”之称。是全国湿地生态保护大县,具有丰富的湿地资源、厚重的人文资源和独特的森林资源,旅游资源较丰富。科学开发利用望江的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快速启动和持续发展,把望江建成产业结构优化、旅游特色鲜明、服务设施齐全、综合效益可观的旅游经济强县。对此,我们充满信心和期待。
安庆沿江湿地是安徽面积最大的湖泊湿地,是长江中下游北岸面积最大而又集中的湖泊群之一。武昌湖是安庆沿江湿地的典型代表和主要组成部分,基本保持了原生态的景观特点,湿地生态过程的保存也基本完整,可为长江中下游湿地保护与利用提供很好的参照。
一、望江基本县情及旅游开发的环境基础
近年来,望江顺应国家宏观政策调整,通过全县上下的齐心努力,着力推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加大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全县林业及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林业发展态势良好。尤其是突出湿地大县特色,加强湿地资源管理,取得了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为望江湿地保护及旅游开发工作奠定了良好的依存基础。1、社会经济及自然地理概况
1·1社会经济望江是久负盛名的古雷池故地。全县总控制面积平方公里,辖8镇2乡、个行政村和16个社区,人口62万,水面50多万亩,是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
1·2地理位置望江地处皖西南边缘,位于东经—、北纬—的经纬网中。西北倚香茗山与太湖县接壤,北依新坝河、津潭河与怀宁县交界,西蓄泊湖与宿松县共水为邻,东南临长江与东至县和彭泽县隔江相望;东西宽65公里,南北长45公里。在全国处于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重要位置,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经济对接的交汇地,也是安徽沿江开发的核心区。
1·3地形地貌县境一面负山、三面环水,襟江带河、湖泊罗列,属长江中下游平原中的丘岗平原湖泊区。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自西向东呈“丘陵—岗地—平原”三级阶地。
1·4水文气候望江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热同期,无霜期长。年均温16.5℃;春季冷暖多变、春雨绵绵,夏季炎热,梅雨显著。年均降水量mm,年均雨日.2d;光、热、水资源配合较好。年均日照时数h;年均增发量mm,年均相对湿度78%。境内河湖众多,长江过境长度65公里。全县年均径流量约8亿m3,其中降水6亿m3,年可利用地表径流水3亿m3,年实际生产生活用水2亿m3,水资源丰富。宜人宜居,宜商宜旅。
2、湿地资源及森林资源概况
2·1湿地资源望江湿地主要包括武昌湖水系、泊湖水系和长江水系等湿地类型;于年被列入安徽省政府批准的安庆沿江湿地保护区范围,属省级重点湿地。望江天然湿地面积逾3万hm2,占全县国土总面积22.1%;其中武昌湖湿地的原生态环境优势明显,被专家誉为“湿地水禽遗传基因保存库”和“候鸟天堂”。
武昌湖地处望江腹地,距县城6公里;水域面积约1.0万hm2(卫星航拍面积)。成语“不越雷池一步”的典故与该湖联系紧密。据史学家考证:武昌湖即为古雷池仅存地。湖区典型的内陆湖泊湿地风光,野趣盎然,瑰美异常。上湖6万亩,水天一色、横无涯际;下湖9万亩茭禾深幽、百鸟翔集。武昌湖山水依其形态而有猴潭明月、蛇山风韵、赤湖浴日、渡口红莲、龙山、龟山等自然胜景。春秋佳日,极目远眺,可以感受“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情画意。这里环境优雅,是会展、休闲、度假、旅游、垂钓和水上竞技的好去处。
2·2森林资源望江在安徽的植被分区为“安徽南部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安庆沿江湖泊植被区”;在全省的林业生态建设框架中属南方生态建设区域——长江中下游滨湖平原区——沿江平原丘陵防护林区。全县林业用地1.68万hm2,活立木蓄积量88.6万m3(含四旁树木万株),森林覆盖率12.3%,林木绿化率14.8%。
二、望江县针对湿地资源保护的基本做法
1、开展宣传教育,提高保护意识
多年来,望江利用“湿地日”、“爱鸟周”,通过电视、标语宣传,召开湖区干群代表座谈会,主办法律、法规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湿地保护的目的、意义和法律法规;为扩大对外宣传,与安庆电视台合作,多次在省、市乃至中央电视台报道武昌湖湿地保护情况。增强了全社会保护湿地的意识,激发了群众参与保护的热情。2、建立专门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年,经县编委批准成立了望江县水禽自然保护区管理站,履行湿地的保护管理职能,人员经费实行财政全额供给。积极组织管理人员参加国家、省、市各级举办的培训。通过参与培训和野外实践,提高了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为湿地管理工作的更好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3、参与科学考察,掌握资源状况本世纪初,在世界自然基金的资助下,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安徽大学以及安徽师范大学的专家齐聚望江,分鸟类、鱼类、植被、底栖、社会经济五个专题对武昌湖湿地进行了科学考察。近几年,在望江积极参与和协作下,结合国际国内项目,又陆续组织开展了一些补充调查,及时、准确地掌握了武昌湖湿地的各类资源状况。4、实施项目建设,提升管理能力望江抓住湿地保护被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和国家六大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范围的机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在省、市林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实施了湿地保护等重点工程项目;工程总投资86.5万元,建成了1个保护站、2个保护点、3个瞭望塔等。通过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湿地管理能力和公众对湿地的参与程度。5、狠抓巡护监管,加大保护力度望江县林业、公安、水产等部门组成联合宣传队,在沿湖周边广泛开展野生动物保护的宣传活动。县森林派出所和武昌湖派出所加强联合监管,随时出击,严厉打击向湖区投毒和非法猎捕珍稀鸟类的违法犯罪行为。近三年,累计查处各种违法案件50余起,没收并放生各种鸟类余只。与此同时,将巡护管理与资源监测有机结合,定期组织人员赴湖区调查、观察,掌握资源特别是珍稀物种的动态变化情况。6、强化保护措施,确保监管实效一是不断强化对湿地范围内的种植、养殖管理。对在武昌湖从事合法种养的企业、单位和个人,引导其规范开展生产活动,科学投放鱼种,合理种植,减少草食生物的养殖比例,确保鸟类的食料供给。二是对乱征滥占湿地以及在湖区周边开挖鱼池的行为等进行劝告和清理,确保湿地的原生态环境不被破坏。
三是严格林木采伐、建设项目等手续的审批程序。对湿地范围内及其周边的林木采伐和采挖受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的申请,严格把关,从严审批。对在湿地保护区内的建设项目,要求先进行环评论证。虽然武昌湖湿地保护及开发利用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武昌湖湿地保护仍面临一些问题,主要是:湿地管理机制不完善,存在多头管理;湿地保护缺乏项目支撑,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水流不畅,使湖区淤泥淤积严重、有沼泽化加重之势,对调蓄和防洪有一定影响;周边村镇少量生活污水的排放,使部分水域有所污染;因湿地保护,农业、渔业的发展受制约,其利益受一定影响;未建立有效的补偿机制;湿地保护与旅游开发如何有机结合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三、湿地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的前景展望
实施湿地资源保护及其旅游开发是望江人的共同心声和祈愿,沿湖乡镇和群众更是翘首期盼。随着望东长江大桥的即将建成,阻碍发展的交通瓶颈将获重大突破。近些年的招商引资使县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随着大量外商涌入望江,人们对旅游的需求已成为一种现实的需要。
1、湿地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的现实意义
1·1实现持续发展的需要湿地具有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调蓄防洪、提供水源和净化水体等多种功能,是当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加强湿地保护,及时编报和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等工程,有利于促进湿地生态环境的改善,确保野生动物对栖息地和食物的需求,丰富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类型,保护自然资源;有利于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湿地的多种功能得以逐步恢复和充分发挥;有利于保护该区域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和连续性,维护湿地区域的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1·2提升城市品位的需要在城市建设理论中,水是重要且必须的元素。优美的城市应是“亲水”城市;一个没有水的城市,就缺乏灵气和品位。在江浙,水成就了一座座魅力名城。望江作为规划中的滨江临湖城市,水元素优势的运用和发挥,对提升城市品位有特别的意义。碧波万顷的武昌湖依附于县城近郊,通过对其进行保护和开发,能有效改善人居环境;也有利于丰富城市内涵,对外树立形象。
1·3促进生态文明的需要武昌湖湿地的自然资源丰富,区位条件良好,具有很高的保护和科研价值及环境教育功能。在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合理利用资源,充分发挥该湿地的环境教育功能,提高科研、管理及环境监测水平,将为科学有效管理和合理利用提供依据;实现湿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1·4推进县域经济的需要受国家宏观调控和资源等生产要素的综合影响,为提升投资安全系数,沿海发达地区的一些产业呈梯度向中西部转移;有的甚至改变投资取向,将目光瞄准“第三产业”。生态旅游作为“朝阳产业”,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进行保护,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倍受投资者青睐。武昌湖稀有独特的生态资源和田园风光,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潜藏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做好武昌湖湿地保护及其旅游开发这篇文章,将大大增强资金、项目的聚集和吸纳功能,从而加快望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
旅游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组成部分,地位非常重要。据测算:旅游业收入每增加1元,将拉动相关产业增收4—5元;可达到“开发一片景区,富裕一方群众”的效果。随着泛长三角区域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新的“江浙沪皖”经济合作构架下,根据区域合作分工原则,在皖江发展旅游业的政策环境将更加宽松。发展旅游业带来的经济、社会以及生态效益,将十分显著。
2、望江发展现状及旅游开发的有利条件
2·1湿地资源丰富独特仅武昌湖湿地保护区的保护对象有:一是组成典型湿地生态系统的植物群落、水生生物资源及湿地水环境;二是湿地珍稀鸟类及其栖息生境。据调查,湖内资源丰富:有浮游植物7门73属(种),湿生、水生维管束植物97科种,浮游动物种,底栖动物71种,鱼类98种,两栖动物12种,爬行动物20种,鸟类种,兽类28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有莲、刻叶野菱、乌苏里聚草和水蕨4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鸟类有26种,有14种鸟类列入IUCN濒危、近危、易危等级,有8种鸟类达国际重要湿地种群1%标准。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东方)白鹳、白鹤、虎纹蛙等6种,属国家二级保护的有天鹅、鸳鸯、黄嘴白鹤等20种。秋冬季节,各种水禽在湿地越冬的数量多达几十万只,百鸟齐飞的壮观景象常引得游人流连忘返。
2·2森林资源颇具特色望江的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天然分布的木本植物有种,其中乔木树种69种。境内主要有马尾松林、国外松林、杨树林、经济林、杉木林、竹林和树种组成最为复杂的天然阔叶林等7个森林群落。森林生态系统较完备,且相对稳定。
森林资源特色:一是拥有在省内颇有名气的hm2优质速生丰产的杨树商品林基地。二是有成规模(10亩以上)的绿化苗基地hm2。三是登记在册的古树名木有株,其中国家一级古树3株、二级古树25株;许多古树都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四是有蓝孔雀、珍珠鸡、天鹅、大雁、野鸭、蛇、豪猪、七彩山鸡等特种养殖。五是湿地周边有令人震撼的松涛、心旷神怡的竹林、郁郁葱葱的森林……
2·3人文资源厚重不凡望江有五千多年的人类活动史,文化积淀深厚。成语“不越雷池一步”和著名的二十四孝中的“孟宗哭竹、王祥卧冰、仲源泣墓”均发生在望江。望江是黄梅艺术之乡,黄梅戏的开山鼻祖蔡仲贤和著名黄梅戏剧作家陆洪非均为望江人,是他们将黄梅戏由民间小调转化为舞台艺术,为黄梅戏发展做出卓越贡献。属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望江挑花始于唐代,鸦滩镇因挑花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地藏菩萨曾在香茗山潜心修道。晚清曾国藩曾于武昌湖演习水军。太阳山是侵华日军在望江的最后战场。渡江战役刘邓大军陈赓的前沿指挥部设在陈氏宗祠。历代大家如鲍照、李白等在望江留下过传世华章和美丽的传说。还有晋朝古战场连塘城址、朱元璋的战马场、元末毕寅宰相的望马楼、太平军的营盘岭寨和体人局·活人塘、黄家堰遗址、解缙在香茗山续联会友、孙敬纯·孙冠英烈士墓、莲花书院、褒隐寺、卧冰池、泣竹(笋)台、麴信陵……
2·4水产资源闻名遐迩望江的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水产养殖发达。武昌湖就盛产各类鱼鲜和菱、藕等。湖内所产三、五斤重的野生甲鱼不肥不腻;位居中国十大名蟹之首的“武昌湖”牌清水大闸蟹久负盛名,供不应求;十多斤一条的鲌鱼肉质特别细嫩。年获中国网箱生态养鳝第一县的“雷水牌”黄鳝远销江浙沪。全国著名品牌“泊湖银鱼”、口感甚佳的“土虾子”(学名苦草),以及沿湖农家的炒豆丝、腊肉蒌蒿等,常给外来者留下深刻印象。
2·5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望江旅游资源涵盖7大主类、18个亚类、37种基本类型、个旅游资源点。在主要旅游资源单体中,属特品级资源单体有雷池、长江2个,属优良级的资源单体有三孝文化、泊湖、武昌湖湿地、香茗山、雷阳书院、渡江烈士陵园(全国唯一)、鲥鱼、吉水老街等29个,属普通级的资源单体有望江文庙、城隍庙、文殊庙、迴龙宫(庙)、祈雨山林场、三孝寺、奎文塔、褒隐寺塔、二茗神灯、灵井浮英、状元桥、汪公坟、南台山战国墓群、麹公墓、陶渊明、汪洋古人类遗址等78个。还有梅福炼丹洞、茗山古塔、茗山禅寺、朱砂井、香茗山佛教、(刘)伯温泉、凤冠石·猴子守铜锣、石佛洞、老虎洞、狮子吐烟、罗汉现肚、石林、神墩、莲花尖、(张)果老道场、祖师殿、茗山秀色和鸦滩镇民艺文化街等很多神奇的景点。
在安徽省重要旅游资源知名度(百度收索)排名中,雷池文化、黄梅戏仅次于黄山、九华山分别排在第3、4位,二十四孝、武昌湖、望江挑花也位居前20位。极具保护和开发利用价值。
2·6生态环境保护优良目前望江仅对武昌湖、香茗山等少数景区进行初步开发;全县旅游资源保护相对完好,开发利用的后发优势强。保护生态和发展旅游的意识已深入人心,政府有关管理部门和广大民众齐心协力。在主要旅游资源聚集地,很少发生不合理耕种或建设;山体和水体基本保持原貌,生态环境幽雅、协调。
2·7旅游交通格局形成从望江出发,1小时可抵达安庆等旅游点,与庐山、天柱山、九华山等名胜风景区相距不远。经“济—广”高速等与武汉、南京、杭州、合肥、南昌及黄山等中心城市构成3小时经济圈,可谓“入则宁静致远,出则繁华万千”。目前,望江旅游处于初级阶段,上述城市及旅游区成熟的旅游条件为望江发挥了带动和促进作用,也为望江旅游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后发崛起环境。
2·8旅游经济实力快增近年来,望江进一步完善了旅游景区(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初步具备发展旅游业的条件。通过招商引资建成了古雷池观光农林生态科技园、雷池湖国际生态旅游度假村、武昌湖生态休闲垂钓中心等旅游项目。还涌现出岚湖鱼馆等一批优秀“农家乐”,旅游业的从业人员快速增加,旅游经济实力增长较快。
四、湿地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的路径选择
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得到了望江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规划开发意识强。先期邀请浙江大学风景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两次来实地考查,相继召开“武昌湖旅游总体发展规划”意见征求会和项目评审会,分析和定位武昌湖旅游发展格局,提出主体设计方案,并围绕总体规划和一期开发做了专题研究。近期又聘请北京某旅游规划设计院规划编制了《望江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望江湿地资源、森林资源及人文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包括景区开发方式的确定、管理模式的选择、实施步骤的设计等都比较复杂。这要求开发的主导者、政策的制定者、方案的设计者和项目的实施者,要着眼于市场需求和区域发展动态,整合旅游资源进行整体开发。要坚持区域协作与产业互动相结合,构建大旅游、大市场格局,融入周边旅游大环境圈的原则。要坚持有效保护、整体规划,统一开发、分步实施的原则;坚持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推进旅游经济发展机制创新的原则;坚持古雷池元素与现代文化相融互动,弘扬个性特色的原则。要以“古韵雷池、生态望江”为旅游发展战略;采用分时空开发的方式,使望江的旅游开发呈递进式发展。以区域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标准进行规划,构建望江旅游产业体系,优化“三产”结构,使旅游业与湿地保护、湖区养殖、特种种植等协调发展,实现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1、剥离升级,切实保护
为切实保护好皖中地区这片亮丽的生态家园,确保珍稀物种的自然延续和繁衍,保障湿地生态功能的有效发挥,应全力争取将武昌湖湿地从安庆沿江湿地自然保护区剥离,积极申报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以“保护第一”为前提,加强对沿湖周边1公里范围内的监管;严禁破坏生态资源的现象发生。坚决治理乱采、乱建、乱倒、乱占等现象,严格禁止零星建筑;严厉打击乱捕滥猎等违法行为;杜绝采用对湖水可能会产生影响的养殖方法;向那些对湖水可能会造成污染的企业一律叫停。对污水、固体废弃物(农药瓶、塑料袋等)进行及时清理。
只有通过国家生态治理和修复等项目,使武昌湖湿地生态功能得到全面恢复后,方可组织申报国家级湿地公园,便于后期开发利用。
2、成立机构,加强管理
武昌湖管理涉及8个乡镇和众多县直部门,其开发利用工作将更为复杂,协调管理难度大。笔者建议:在机构设置上,比照县经济开发区先期运作模式,设立能完全独立履行职能的武昌湖综合开发常设机构,由县长兼任主任,设常务副主任主持工作,并明确县级规格;合理确定编制,独立财政核算,实行目标化管理。旅游常需依附于环境才能发展。要完善相应的保护办法,制定有针对性的保护和监管措施;使其能有效担负起保护、开发和利用的管理职责。
3、扩大宣传,形成共识
自然资源只有在得到有效保护的情况下进行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才有价值。武昌湖湿地是大自然赋予雷池人的珍贵财富,一旦破坏,难以逆转。任何与自然不协调的人工后果,都将使景观大为贬值,成为后人永久的遗憾;要依托望江湿地资源和湖光山色,突出自然资源不可模仿的特点,打造富有个性特色和自然风味的魅力景点,使其成为有影响力的生态望江。为使武昌湖成为可持续性的生态活力之湖,要加大宣传,在全县范围内形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共识。
4、科学规划,控制利用
湿地保护及其旅游开发,要坚持理性、整合和共享的发展原则。以良好的生态资源和深厚的人文资源为基础,围绕建设旅游强县为目标,充分利用已形成的广泛的经济联系、优越的区位和交通优势,通过系统整合、有序推进、形象突出、功能优化等筹划建设,积极发展大旅游,建成兼具观光、休闲、游憩、康体、文化、益智、民俗、人居等功能的特色旅游地。要将沿湖岸线半公里范围内列为武昌湖开发区域,1公里范围内列为控制区域。要组织力量,全面调查和整合控制区域内国有或集体的资产、资源;将控制区域内的山、地、汊、田等权属统一回收,上划给武昌湖综合开发常设机构。在统一产权后制定具体规划时,应突出针对性、包容性、发展性和可操作性;尽可能多听取各界、各阶层、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充分考虑湿地保护、森林利用、历史传承、风土人情、水系功能等诸多方面;确保各项规划间的协调统一,切实做到一个盘子整体规划。在大规划体系下,可分区域、板块化制定相应的控制性规划及各种详规,包括青园公司已建立的起步区在内。
5、整合资源,组团开发
望江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明显、独特。要坚决贯彻对优势资源进行组团式开发的理念;统一规划和开发,统一建筑和环境风貌,统一建设和管理;建设“大武昌湖”风景区,使之成为望江旅游的拳头产品和标准品牌,带动望江旅游竞争力的整体提升。
在整合资源进行一体化开发和利用时,应兼顾以下几方面的结合。一要主动融入周边旅游大格局,借助已成熟的知名景点提升名气。二要以雷池文化为载体,利用“三孝”之乡、古雷池、望江挑花等资源,提炼望江旅游的灵魂。充分挖掘“雷池文化”特色,收集民间传说,制作光盘画册,加以推介宣传。并将其融入到旅游建设、景区(点)设计、项目建设和景观设施之中。三要以清水大闸蟹等河鲜产品为基础,开发特色美食。四要结合武昌湖周边的自然景观,充分展示曲径幽林和田园风光。五要整合传统黄梅戏、莲湘舞(省级非遗)、龙灯、舞狮等民俗文化,将其商业运作。六要处理好旅游发展与湿地保护、城镇发展以及其它产业发展的关系。结合新农村建设试点,搞好村庄规划,鼓励发展“农家乐”等旅游形式,整体推进望江的旅游层次。七要搞好旅游产品的开发,促进雷池文化的产业化。八要培育旅游社团,引进旅游策划和导游人才,整体提升望江的旅游接待能力。
6、紧扣重点,分步实施
对湿地资源进行保护和开发利用是系统工程,在开发的近期、中期和远期,工作目标和任务都不一样。要紧扣每一时期工作的重点,着力做好一些牵动性强的基础性工程;分项目抓好组织申报、规划设计以及组织实施的落实。坚决做到有序开发、分步实施。
近期以剥离升级、湿地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应倾力将武昌湖湿地申报晋升为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完善、具体的生态资源保护办法。通过编报湿地保护项目,争取资金,用护坡筑堤、清除淤泥、植树种草、退田还湖和修筑工程等综合措施进行生态治理和修复;控制湿地环境的退化,有效提升武昌湖的生态和防洪功能。要通过编报其它各类项目,积极整合项目资金,做好环湖公路的链接、湖区积淤的疏通、沿湖村庄的规划和改水改厕、人文及自然景观的保护和修复、生态养殖、茭禾的开发利用等基础工作。
中期以申报国家级湿地公园和宣传推介为主;适时推进旅游开发。利用武昌湖湿地成为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契机,全面恢复湿地生态功能后,应及时申报国家级湿地公园。在申报湿地公园成功后,要扩大宣传,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探索“以湖养湖,以湖为主、财政投入为辅”的融投资机制,促进望江旅游业的一体化开发。望江旅游产品的开发应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积极承接周边城市旅游市场的客源优势;并根据市场需求和未来市场趋势,以中档旅游产品为主、多层次协调发展;结合自身的资源价值,打造特色化、差异化、互补性的旅游产品,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丰富区域旅游的产品体系,提升区域旅游的整体品质,从区域中将望江提升为更为精品的旅游目的地。
远期以旅游品质的提升和综合效益上台阶为主;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提升服务质量。拓展市场,统一运作,通过旅游发展塑造望江旅游形象,着力打响武昌湖湿地公园、三孝故里、黄梅之乡、“古雷池,新望江”旅游品牌;使其成为安庆一流、安徽知名的生态观光型休闲旅游圣地,使望江的湿地保护与开发利用相得益彰。
作者:沈松高级工程师县人大常委
主要参考文献
1、《望江县志》望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年7月
2、《望江县林业志》望江县林业局编年6月
3、《望江文史资料——古雷池》政协望江县委员会编年6月
4、《ECBP——通过安徽省安庆市政府行政管理、能力和社会责任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安庆市中欧生物多样性示范项目办公室年8月
5、《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鸦滩》江心舟主编0年12月
6、《安徽省皖江城市带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北京同和时代旅游规划设计院编年5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