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首小诗,包含这么多的写作方法,真值得一

秋风飒飒,梧叶萧萧,深夜更添寒凉。漂泊他乡的游子,望着泛着波光的江面,思绪飘飘,回到了遥远的故乡。

在自己的家乡,深夜里还会看到篱笆外明亮的灯火,那是贪玩的小孩儿在挑弄蟋蟀。

而此时,自己一个人,在这凄寒冷清的夜里,也只能望江兴叹了。又一阵寒风,已是更深霜重,回到房内,这位旅居他乡的游子,挥笔写下一首传世佳作。

一诗作欣赏

夜书所见

南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二诗人简介

叶绍翁(年—年),字嗣宗,号靖逸,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南宋中期文学家、诗人,擅写七言绝句,多写田园风光,风格清俊优美。著作有《靖逸小集》。

三赏析

第一句用了象声词“萧萧”,形容秋风吹动梧桐落叶的声音,从听觉上唤起读者的联想。这时,我们的耳畔仿佛吹过瑟瑟的秋风,萧萧的风声营造了一种寂静凄凉的氛围,也反衬出秋叶的寂静。

一个“送”字,静中有动,引出天气的寒冷,表现了作者所处的环境凄凉冷清。

这一句,运用听觉描写,调动感官,并且动静结合。这些描写方法在现在的写作中也非常适用。

第二句的“江上秋风”四字,又进一步烘托了清冷凄凉的气氛。秋风瑟瑟,严寒将至,作客他乡的“客人”触动了思乡之情。

一个“动”字,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情不自禁。是啊,一个远离故乡、在外漂泊已久的游子,身处凄冷寂寞之中,怎能不唤起对家乡的思念呢?

第三、四句没有再写环境的凄冷和心绪的变化,而是笔锋一转,写顽皮的儿童在深夜里挑弄蟋蟀,表面上好似与“客情”无关,实际上是用儿童的欢乐和无忧无虑,来反衬自己的孤独和愁思。

一个“挑”字生动逼真地写出儿童专注观察、精挑细翻的动作,表现了孩子们惊喜快乐的心情。孩子的快乐和自己的孤独相较,更加衬托出自己的孤独。

四评析

这首诗前两句描写秋风、秋叶等自然景物及环境,有动有静,动静结合;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后两句描写明亮的灯火、儿童逗蟋蟀等生活场景,以孩子们欢快的生活场景,反衬自己漂泊在外的孤独无奈、寂寞惆怅。

这首小诗运用的写作手法,和我们现在写作有很多相通之处,我们现在写一篇文章,也要注意调动感官、动静结合,这样我们的文章就会增色许多。

这首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注重动词的运用,比如“送”“动”“挑”,运用动词表现力极强,是这首诗的一个亮点。

后两句没有写作者如何地思念家乡,而是通过一个细节描写来衬托作者的悲凉,细节描写也是本诗的一个特色。

这首小诗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还有细节描写,这是我们现在写作都需要运用的方法。

五感悟

写文章,首先得明白自己想写什么,构思好文章的框架。这时动笔就像画了一棵树的枝干,是干瘪的,没有生机的。

要想把这棵树画好,需要给它添上茂密的枝叶,这些枝叶就是运用一些写作方法,使它变得丰满,比如运用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细节描写和一些修辞方法等。

写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但了解了这些方法,有意识地去运用,写作水平肯定会逐步提高。这方法对孩子们写作文也同样适用。

1首小诗,包含这么多的写作方法,真值得一读。

徜徉古诗词,让我们一路同行。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jiangzx.com/wjrw/127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