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的发祥地不能遗忘了这里望江人对黄

黄梅戏发展至今有一百多年历史。从草台登上舞台,从采茶调成长为戏剧,从最初谋生之道演进成一门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从地方小戏发展成全国五大剧种之一,望江作为其发祥地之一,始终走在传承与创新的前列。最早的黄梅戏艺人,堪称黄梅戏鼻祖的蔡仲贤在望江组建了黄梅戏最早的班社“长春班”;最早被搬上银幕的黄梅戏《天仙配》,最初从望江素有“戏篓子”之称的艺人胡玉庭口中传出,后是由望江籍戏剧作家陆洪非先生改编而成;最早入“长春班”演出的女艺人胡普伢,成为黄梅戏演艺史上职业女演员第一人。

民国年间,望江黄梅戏演唱十分活跃,并逐步形成了曲调活泼、表演规范的河北路子和与众不同的“龙腔”(即河南路子)两大流派。后来,随着民间流动班社的不断兴起和电影《天仙配》问世,南北两路才在声腔曲谱化的进程中逐步统一起来,并形成了望江黄梅戏的独特唱腔“龙腔”。“龙腔”的形成创新并丰富了黄梅戏唱腔,其道白、腔调用的都是本地方言和声韵,唱腔节奏散漫、调子委婉、如泣如诉,融唱、说、数为一体,其表演朴实而真诚,刻画人物细腻,讲究以情动人,善于表现人物的坎坷命运和不幸遭遇,开创了黄梅戏艺术长河中独具一格的望江路子。这一艺术风格,由蔡仲贤一代奠基后,艺人徐汉卿、杨润保、龙昆玉、徐柳生等予以了继承和发展。尤其是老艺人龙昆玉创办“昆玉佬戏班”,“龙腔”更是一路走红,被圈内所认同,并传承至今。如今,“龙腔”作为一个地方戏曲发展独特的资源,被列入安庆市非遗保护名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jiangzx.com/wjrw/96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