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志,是我国古代埋在墓内的一种刻石。《神僧传》云:“宝志公殁,梁武帝命陆倕,制铭于冢内。”指的就是墓志。一般是在人死后安葬时和棺一起埋在墓内,上面刻有死者生平梗概:主要是姓氏、世系、官衔、事迹、出生、卒葬年月等,故墓志又有“埋铭”“塘铭”“塘志”等名称。古代墓志铭有刻在砖上,也有刻在石上。因墓志文的后面一般多用四方铭文赞颂死者故称为墓志铭。
据考证墓志是由墓碑发展和演变而来的。它的发展历史也是比较悠久,据近年来田野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前些年河南洛阳市曾出土东汉延平元年(年)的《贾仲武妻马姜墓志》,这是我国最早的墓志,由此可见墓志至迟在我国东汉时期就已出现,历经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一直沿袭到清末。墓志的质地,六朝及其以前,多流行砖刻墓志,南朝以后,砖墓志渐趋减少,石墓志则取而代之。墓志的形状,也是种类繁多,各有所异,有圭首碑形、梯形、方形等等。一般多用两块石板上下相合,平放置在棺惇前,上面为志盖,刻有标题,即某朝某官墓志,多为篆书,故又叫“篆盖”。下为志底,刻有志铭,主要内容有:死者的姓氏、籍贯、年龄、官阶、事迹等,有的墓志上还雕刻有花纹、神像、瑞兽等图案。如年河南洛阳市东郊曹魏墓中出土一块名为许阿翟墓志画像石,上面不仅记有墓主人的名字,经历以及确切的纪年等文字,而且雕刻有精美图案:石右边一幼童蹲坐在榻上,另有三个幼童,或托木鸟,或牵引木鸠车玩耍,下端为娱乐场面,或飞剑跳丸,或踏盘鼓甩袖起舞,或抚琴吹箫奏乐,形象生动逼真,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铭文为
四言韵文,语句流畅上口,书法工整,古朴遒劲,是研究汉代社会生活和艺术发展的珍贵实物资料。因此有人说,墓志铭画像石是“东方艺术宝库”,这话的确毫不夸张。除此,它还可以说是地下历史档案,其资料最原始,最真实,对研究我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科学科技等方面,均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首先是考古价值,它可以补充或纠正历史文献中的一些阙疑和错误,如年河南浚县出土的唐代上柱国刑国公李密的墓志,就弥补了新旧唐书无李密安葬记载的缺陷,同时又纠正了旧唐书中关于李密安葬地点的错误,其次是艺术价值,历代许多墓志,堪称为文物珍品。由于撰刻墓志的作者,往往多系历代著名书法家、金石学家、文学家,素为学术界所重视。因此,它也是研究我国文学演变和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例如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不仅文笔生动,语句优美,感情丰富,堪称千古脍炙的绝作,而且其书法拓片,至今仍是人们喜爱临摹的字帖。
年5月,县文物管理所在本县征集了两件出土的北宋墓志,墓志均系青石质地,呈正方形,基本完整无损,字迹清晰,其铭文均为楷书,阴刻,字体严谨挺秀,技法娴熟,古朴典雅、刻工亦佳,富有帖的韵味。其中一件为“北宋张选墓志”,长45厘米、宽33厘米、厚4厘米,另一件为“北宋翼墓志”,长49厘米,宽53厘米,厚6厘米。从墓志铭文看,尽管墓主及撰刻墓志人在《宋史》上完载,非历史上显赫人士,但铭文中曾提到“望江礼林”和“雷川礼林乡”(雷川即雷水之别称,亦指望江),这为研究望江县在北宋时行政区划分提供了可贵的参考资料,具有较高历史研究价值。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