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
房屋 解放前,村民多聚族而居,形成以姓氏命名的自然村落。同姓村落称前屋、后屋或大屋、小屋、新屋、老屋,如金家新屋、林家前屋等。村落多座北朝南,前有水塘,后倚山丘。村中有一祖堂,一进数重,每重有天井,两侧有巷道,巷道两侧为住宅,多为砖木结构,巷口设大门。祖堂后重安放祖宗牌,村民春节完年和婚丧喜事,都在祖堂举行。沿江洲区农民,因水患频仍,多住茅屋,零星建筑在土墩或堤埂上,很少形成大的村落。城镇居民住宅多为两进,前为店铺,后为内室或作坊。一般有后院,院内建厨房、厕所。富有之家,有三到五进,天楼地阁。解放初,祖堂多被拆毁,店堂与住宅多分为两处。80年代,农村茅屋很少,两层砖混结构楼房渐多。城镇职工住宅多为2~4层楼房,设施配套,厅堂、卧室、厨房、卫生间齐全。
陈设 解放前,堂屋摆条几、方桌、靠背椅。条几上摆祖宗牌、香炉、烛台,壁上挂中堂,多为历史人物画像和山水画,中堂两边挂对联。富有人家,画几上摆古玩和祭器,壁上挂名人字画。贫苦人家仅一张方桌、两条长凳,甚至家徒四壁。内室有苏式床、梳妆台、衣箱、叠橱、洗脸架,多数人家有联柜,既可当睡铺和坐凳,又可装衣物和粮食。解放初,家家堂屋贴毛主席像,像的两旁多为“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的对联,对联两侧为年画。“文革”期间,增设宝书台。内室有四柱架子床、两面橱、写字台、茶柜。80年代,堂屋挂中堂、对联,摆茶几和双人沙发。内室有高低床、高低柜、三面橱、单面橱、三人或五人沙发、彩电、收录机、冰箱。进而又发展为组合橱,壁上刷涂料或贴墙纸、壁布,地面嵌地板砖或铺地板、地毯。老式家具多被淘汰。
行旅
民国期间,水上靠木船,陆上靠两条腿。老年人坐独轮车,一人后面推,一人前面拉;官绅坐轿或软篮,少数骑马。解放后,交通逐渐发展,50年代水上有小轮,陆上有少量自行车和客车(货车代替)、大拖拉机、小吉普。60年代,水上开始有机帆船、大轮,陆上有客车,自行车较为普遍。80年代,开始有三轮车、摩托车、轿车。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