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并不是一个没有故事的女同学,
火药局、醋坊巷、立马回头……
杭州这些有趣的路名都是怎么来的?
这就为大家盘点一番。
1直大方伯(上城区)
直大方伯,南出解放路,北抵庆春路,夹在这两条繁华通衢之间的它一直默默无闻,平淡无奇。即使是杭州人,有许多也不知道这个名字,更不用说它的过去。
直大方伯已经很老了。最初名叫中班街,为南宋宗室子弟所居。到了明代仁宗时,布政使应朝玉在巷内建起一座大宅邸,布政使又称方伯,故名大方伯巷。宅邸跨越横、直两条巷,故有横、直大方伯之称。民国时,扩建马路,横大方伯弃它而去,不复存在。
直大方伯丝绸会馆
直大方伯见识过皇亲国戚的张扬,体会过王公大臣的铺张,聆听过养正书墅的朗朗书声,医院的历史变迁……它什么都见过,但它什么都不说,就如它的近邻——静静流淌的东河,走过岁月,波澜不惊。
医院初创时期是一所只有四间屋子的戒烟所
说完了直大方伯,还有一处路名,一旦说起,可能你也会感到奇怪。怎么还会有这样的路名呢?它就是传说中的“立马回头”。
2立马回头(西湖区)立马回头位于茅家埠村西北面普福岭山路上。据说乾隆当年驾幸杭州,第一次路过这里时,对道路状况相当不满,本地官员赶紧为皇上修了一条新路。当乾隆再次经过普福岭时,路况已大为改观,龙颜大悦,立马驻足,这才有了“立马回头”的说法。
时至今日,“立马回头”这四个字对于部分车主来说,有了新的意义。有网友煞有介事地解读:春游旺季,过了立马回头,再往前的灵隐路常有堵车,这是在提醒大家及时调头啊。
3哑巴弄(拱墅区)在老杭州时代那里住过一个哑巴,当时还没有系统的地名,当地人就把那里叫做哑巴弄了。
4孩儿巷(下城区)陆游62岁时任朝奉医生,来杭住在孩儿巷内的南楼,在不眠之夜听了春雨之后,写下了著名的《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刮风尘叹,犹及晴朗可抵家。
小楼便是他居住的南楼,深巷即孩儿巷。
5打铁关(下城区)相传旧有打铁桥,铁匠铺师傅手艺高超,远近闻名,故名打铁关……
6醋坊巷(下城区)宋时有醋库十二,此地为其中之一,故得名。
7馒头山路(下城区)因为在馒头山边上所以叫馒头山路,简单粗暴哇,那为什么叫馒头山呢,传说清咸丰末年太平军攻打杭州,占领馒头山,城内清军断粮,太平军就做了大批馒头置于凤山门城墙下,趁清军开城门抬馒头时,冲入城中,大败清军。
8竹竿巷(下城区)杭州竹竿巷东起永丰巷南端,西出延安路,长米。宋名纯礼坊,亦名后洋街、竹竿巷,杭城编篱插花之细竹竿在此集市,故名。年曾名笔杆巷,年复称竹竿巷。
9皮市巷(上城区)杭州皮市巷南起解放路,与茅廊巷相对,北至庆春路,与六克巷相对。早在南宋时它就叫皮市巷了,因其时众多皮作坊齐集在这里,就叫了皮市巷,沿用到今天。皮市巷边上还有条马市街,也许便是往日营业马匹的地方。10祠堂巷(上城区)顾名思义,巷里有祠堂。真相是,于谦就出生在这条小巷里,如今祠堂巷42号便是他的故舍。于谦被昭雪后,他的故舍被改为怜忠祠,无名小卒的小巷也就被叫成了祠堂巷。11十五奎巷(上城区)十五奎巷相连丁霞巷与望江路。关于名字的由来,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巷子徽州会馆里有一大石龟,俗名石乌龟巷,因为不好听,改称十五奎巷;另一说,明嘉靖年间,住在巷子的人都练习骑马射箭,科举时一举得十人,故称十武魁巷,谐音读成十五奎巷。
12大井巷(上城区)位于吴山脚下,宋代就被称作大井巷,顾名思义,巷里有一口大井。这是一口五代吴越国时凿就的大井,水质甘洌,大酣不涸,人称吴山第一泉。13卖鱼桥(拱墅区)此桥及附近是渔民集中卖鱼之地,故把桥就叫卖鱼桥了,真是简洁明了啊。
14米市巷(拱墅区)原在城内十字街东侧,因常年出售大米,巷内共计有商铺六七处,生意兴隆,遂称之为米市巷。
15小营巷(上城区)据《杭州与西湖史话》记载,清咸丰十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太平军二次攻克杭州后,镇守杭州的太平军主将听王陈炳文,在此设指挥部,俗称听王府。小营巷即因曾为太平营地而得名。毛主席也曾来过呢!
16缸儿巷(上城区)传说,隋末农民起义领袖汪王的后裔汪然明的书舍曾遭三次火烧,版刻和著作尽失,为了避火,汪家买了一些水缸装水以备救火时用,也因此铁线巷慢慢叫作了“缸儿巷”。清康熙年间的《钱塘志》中开始出现了“缸儿巷”的叫法。
17元宝街(上城区)元代省府富藏库在朝天门(鼓楼)外,疑其旧址在此。“元宝”或因富藏而称。后人因巷内两侧高墙如元宝之两翼,中间石板路光滑如元宝心,可能因此得名。
18羊坝头(上城区)羊坝头,泛指今中山路(中山中路)中段、清泰街西端以及开元路东段一带。古时滨海,为防海潮侵袭在此作坝称洋坝,俗称洋坝头。宋时御街穿此而过,为杭城商业中心。明时为蔬菜鱼肉等集市贸易之地。民国时此处店铺林立,市面繁荣,沿用为区片名。
19甘泽坊巷(上城区)据说宋时为柑子团,甘泽是柑子的谐音。据《说杭州》载:宋时,巷内有六井,井水清澈,称甘泽,巷名因此得来。
20旧藩署(上城区)杭州旧藩署南起河坊街,北至惠民路。南宋在此设秘书省。元至元二十一年(),江淮行中书省由扬州迁于此,总管两浙(浙东、浙西)、福建、江西四道。清嘉庆年间改为布政使署(即藩署),设有金库,收存地方钱粮收入。民国时此地称旧藩署。年改名军民路,年恢复旧名。年扩建延安南路时成为吴山广场的一部分。21刀茅巷(上城区)因为路面狭长、两侧茅草枯木丛生,所以叫刀茅巷。清时,以现在的庆春街为界,北称下刀茅巷,南为上刀茅巷。年北段改称光芒路,年复称刀茅巷。22河东路(下城区)河东路的西边有条河,所以河东路在河的东边,就叫河东路了呗。(没有搞晕吧…别问我狮吼在哪?我还想问河西、河南呢…)在杭州这样的路名还有很多。刀茅巷、仓基新村、馒头山路、乌龙巷、高银街、潮王路、豆腐巷……
而历史就像路人,脚步匆匆,来不及细抚一条小街密布的皱纹,让我们细听它缓慢的心跳,悉数它数百年来的辉煌与沧桑。
▍文章摘自大杭州生活(ID:dhzsh)
图文编辑丨45度灰
投稿合作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