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掌握望江本地顺风车信息!
回复查找和发布本地各类信息!
七月半
“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天气说凉就凉,不经意间,七月半快到了。
七月半,民间俗称“鬼节”,道教称“中元节”,佛教则称“盂兰盆节”。与清明节,重阳节,除夕同为祭祖大节。其实不管怎样的称谓,都包含了祭祀祖先的意思。这时他们是会从阴间回来的,于是人间众生烧给他们纸钱,供上祭品,放逐河灯,甚至请来道士做一场法事,隆重程度于此可见一斑。
记得小的时候,到了这天,父亲早早上街买来草纸,鞭,然后抽上烟,安静地等待暮色降临。但是天色也不能太黑,因为这天祖宗们都急着要回家,所以要及时躲避,否则,遇鬼上身,那就麻烦了。我们小孩当然怕,一听到这,马上头毛皮子起疙瘩,猫着两只小眼紧张地四处张望,生怕有个类似无头鬼或灰蒙蒙的影子从哪里飘忽来。
这时我紧拽父亲的衣角,半走半跑到屋后河边的空地上,躲在大椿树后看父亲的一举一动。父亲先是用脚扫去河岸边的枯叶杂枝,用火钳在地上划一个圆形的圈,靠家方向留个出口。这个出口应该是供祖宗进出拿纸钱吧。父亲半跪在圈外,一脸的虔诚,用火柴点着草纸,很认真地用手推开一扎,一张叠在一张上面。火苗格外的旺,映着父亲有些扭曲的脸。这时我也蹭过去,拿起地上的纸丢进火堆。火苗被风掠过,直舔人的脸,我这才明白父亲那有些痛苦的表情,被火炙烤得受不住呀。父亲边烧,口中边念念有词:老祖宗,爹爹奶奶,老头子老娘,你们都回来拿钱,你们要记得保佑子孙后代,平安,发财哦......纸毕,先恭恭敬敬磕上三个头,心中再把刚才的想法默念一遍。父亲见火焰渐渐暗了下去,才拆开鞭,引着了,远远丢在一边。这时鞭光如火蛇游走,迸出红亮的光焰,随即腾起烟雾,一阵刺鼻但也异香的味直钻进鼻孔,让人真切体会了节日的味道。
烧纸的过程中不可以用树枝挑,因为挑破了祖宗们不好用,会怪罪的。父亲等草纸燃尽,灰白色的灰烬随风打转,才放心地回家。回到家,屋里早弥漫了母亲做的饭菜香。因为是接祖送祖的特殊日子,所以伙食要格外地准备好些,祖宗们回来,会把一切看在眼里的。伙食丰盛,说明他们的后代生活得好,在那边,他们也放心哪。饭菜做好,母亲摆满一大桌子,然后在一席正中摆放一碗一筷。任何人都不可以坐,留给祖宗们坐的。一家人热热闹闹团团围坐一起,这时大门不能关严,要留条缝隙,得让祖宗们自由进出才行。
当然,晚饭后,还有很多地方放河灯。这在我们当地似乎没有见过。但是在电视上,经常看到七月半关于放河灯的场景。河灯做成莲花的形状,中间插上蜡烛做成的灯芯,点燃了,小心放入河水中。但见点点灯光随水飘流,摇曳,灿若天上星辰,一路逶迤,美丽且壮观至极。放河灯主要是怕祖宗们忘记了回家的路,引路用的。
我现在寄居的地方,虽说离老家只有五、六十里的路,但出门三、五里,乡俗便不同。每到七月半边,以一个村庄每门户为单位,是要轮流做几天月半的。届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门头纸符飘飘,场外道士念经,别有一番浓郁的乡村祭祖场面。或许,这样的乡俗乡情,更能体现后代们对于祖宗那份思念与敬拜之情吧。
父亲去世后,家中做七月半都是由待在老家的母亲来操办。每年的七月半边,我总要电话过去,询问或者是提醒下。但是母亲把这一天记得很牢。今年的七月半,母亲破例地住在我这边。看样子,七月半应该是我来做了。不知道在他乡,我的祖宗们是否能找到这里?当然,到时我肯定学着父亲的样子,边烧纸钱边口中念念有词之外,还得去对面的池塘中,放一只亲手做的莲花灯。以此照亮他们回来时陌生的不曾走过的路,好一起团圆,开心地带走他们需要的小用钱。(作者:余天敏)
??小编今日推荐??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