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
衣服 清末,男着土布对襟褂、抄腰裤或缔带裤,老年人着长衫。女着满襟褂、抄腰裤,礼客时着百褶裙或统裙。男外衣以黑、灰、青、蓝等冷色为主。青年妇女多红、绿等暖色,间有白底蓝花或蓝底白花。富有之家着长袍马褂,夏季多为丝织品,冬季多为毛皮袄。贫苦人家,鹑衣百结,甚至衣不蔽体。民国期间,“洋布”输入,中山服流行,少数官绅着西服,太太小姐着旗袍、短裙。解放初,土布渐少,多为市布、卡其、哔叽,苏联花布一度输入。列宁服流行,男女一样。“文革”期间,黄军装流行。70年代末,棉织品渐少,多为毛呢和化纤织品。男的以着西服为时髦,女的以着蝙蝠衫、健美裤为俊俏。80年代,流行茄克衫、滑雪衫、羽绒衫、牛仔裤、连衣裙等,式样多变,花色翻新。城镇一般先于乡村,有“乡下没学像,城里变了样”之说。中山服一直流行不衰。
鞋帽 民国初年,男缔老布巾,或戴马虎帽。雨具有斗笠、蓑衣、油纸伞和钉鞋、木屐。女缔挑花巾或油匠巾(即条格子巾),穿绣花鞋,老年人戴勒子帽或裹黑包头。后来“放脚”了,富家小姐穿皮鞋、打“洋伞”。解放初,流行八角帽、鸭嘴帽、油布伞、皮鞋、球鞋、胶鞋。70年代,流行马,虎帽、堆绒帽。“文革”期间,流行黄军帽、翻毛牛皮鞋。80年代,流行工人帽、毛线帽、太阳帽、拖鞋、高跟鞋、自动伞、长统袜、运动鞋等。
发型 清末,男盘长辫,女梳高鬏。民国初年,剪辫,男蓄平头、鹅头、满头、分妆头或和尚头。农村妇女改高鬏为巴巴鬏;城镇妇女蓄短发,少数梳鬏,小姑娘扎辫。解放初,男的作兴“一边倒”发型。女的多蓄短发,年轻的多扎大辫子。70年代至80年代,盛行吹风烫发,男青年多蓄满头、鹅头,少数蓄“八字”须。女的烫发花样翻新,有翻翘式、蘑菇式、爆炸式,少数蓄披肩发、游泳头、学生头、叔叔阿姨头。
首饰 解放前,妇女戴耳环、戒指、手镯、簪子、项圈和“文明链子”;儿童戴八卦牌、长命锁、响铃镯、项圈。一般为银质品,富有之家多为金质。解放初,不提倡戴金银首饰,男戴手表,女缔三角巾。80年代,金戒指、金项链、金耳环、变色镜、墨镜、蛤蟆镜开始风行。
附录:民国年间民间传抄的一首小诗
三月初三日,谁家少妇游?红裙遮大脚,黄伞罩高鬏;锡打银如意,泥烧玉镯头;蛾眉堆水粉,燕尾滴香油;手短连肩摆,腰粗着力扭。丈夫偏宠爱,不敢走前头。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