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江北的郭家沱,很多人都听说过。这片区域因老望江厂而生,不过,了解老望江厂历史的重庆人或许不算多。
老望江厂在铜锣峡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抗战洞”,鲜为人知的是,中码头一处颇有风格的厂房,也有非凡的经历和故事,它助阵新中国建设,还创下全国之最,风光一时。
郭家沱地名来自湖广移民
老重庆人习惯喊的“望江厂”,现在叫做重庆望江工业有限公司。老厂到今年已有84岁了,年8月工厂始建于广东清远县浥江口,年12月1日工厂建成。年工厂开始内迁,选定郭家沱为内迁新址。前身曾是国民政府第五十兵工厂、国营望江机器制造厂、望江机器制造总厂。
望江厂所在的郭家沱,地名的来历与“湖广填四川”有关。当时,郭姓人移民至此“插签为界”、“插标占地”,在中码头处修建房屋,聚族而居,后来扩大区域。乃至整个河湾都属于郭家私有,因此称为“郭家沱”。
解放后,因郭家沱地区有大型工厂,为适应生产发展需要,年3月,重庆区划调整,郭家沱划入重庆市第6区管辖。
10座人字形山墙连成片
厂区就在长江边,地处铜锣峡,依山傍水。厂房是民国时期工业建筑风格,“人”字形山墙面形成连续跨,富有韵律,规模宏大。
山墙共有10座,一字排开,灰瓦灰墙。这是单层厂房,建筑面积有2-3万平方米。砖混结构,石柱或砖柱承重。
这个地址原来是望江厂办公楼,搬迁之后用于建厂房,建造之时还削了部分山体,风格仍保留有历史的痕迹。建成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如今仍在使用,车间里,锻造工人正在忙碌。
因为厂房是“双重檐”的设计,一小一大的人字形屋顶之间,装上了玻璃窗户,可以通风,采光也很好,还避免了夏天阳光的直晒。白天不开灯,车间里也亮堂堂的。
随着时代的进步,地上还铺设了小轨道、屋梁上加装了吊机,也让生产更方便,效率更高。
遗址寻踪——“望江抗战洞”
铜锣峡位于朝天门下水15公里处,上口起自唐家沱,下口终至郭家沱,全长2.3公里。峡中波涌浪急,两岸悬崖凌空,地势险奇。以前,峡江两岸古木参天,猿啼鸟鸣,是古称巴峡中的第一峡。
在史籍中,讲巴渝地理多有铜锣峡的记载,但各时期的名字不同。因为这座峡地理位置突出,古时一曾名“东突峡”;二因古树繁茂,曾名“黄葛峡”;三是因峡中有石洞,名为“石洞峡”。四是依据水声、圆石这“一声一形”,起名“铜锣峡”,并沿用至今。
明代曹学佺《名胜记》中,“铜锣峡以水声响似之……有园石高悬,是谓铜锣峡得名,一形一声,有二说矣。”
铜锣古峡历史悠久,风景绮丽。抗战时期,铜锣峡景观被称为“铜锣朝天”。如今,铜锣峡北岸铁山坪,是重庆市森林公园。这里还有锁江遗址、“大江东去”摩崖石刻、铜锣峡纤道、蛮子洞等,锣旗寺已经不复存在。
在老望江厂,最有名的莫过于望江“抗战洞”了,年,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抗战遗址)保护单位。
在长江铜锣峡北岸峭壁下,一字型并排屹立着22个有规则的山洞,在半山上俯瞰着滚滚长江向东流去。这些地处郭家沱的铜锣峡山洞群,当地上了年纪的人称之为“抗战洞”,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洞群却有着不同寻常的经历。
“抗战洞”之名,缘于上世纪30年代后期。“七七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加快了中国兵工“西迁”的步伐。
新厂址的四个条件之一,就是“能开山洞以避空袭”。地处铜锣山脉脚下的郭家沱,有山有沟有峡,便成为优良的新厂址落脚之地。
在迁厂入渝途中,余名员工,将重达吨的机器设备、家具、电缆以及建筑材料等物资,乘粤汉铁路,越湘江,过洞庭,逆长江而上,分四站才迁到目的地,转移过程整整花了一年。
从年起,为躲避日机空袭,工厂在铜锣峡北岸的峭壁下加紧开凿山洞,以此作为火炮制造加工厂房。至年,共建成宽6米、3米不等、深20米左右的22个山洞式厂房。
正是因为有了以山洞作防御的厂房,才多次躲过日机的空袭。在抗战期间,这片山洞里的厂房,生产了大量兵器装备,为抗战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