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豪情迈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作为集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唯一的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市等“创新王冠”于一身的合肥,去年以来紧紧围绕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国性产业创新中心两大支撑,不断优化创新环境,向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迈出了铿锵步伐。
上月18日至19日召开的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合肥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肥篇章的决定》,再次擂响战鼓,奏响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最强音。
魅力新城生态高新
1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步履铿锵去年1月,合肥继上海之后,获批全国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标志着合肥将代表国家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
岁末年初,风啸天寒。合肥高新区望江西路和长宁大道交口,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的项目工地上,打桩、挖掘机器轰鸣,焊花闪亮,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令人振奋。作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奠基工程”、“核心工程”,安徽省科技创新“一号工程”,在合肥高新区的积极推动下,工程建设进度得到了有效保障,并力争在年底完成建设。
年5月17日,天地一体化量子保密通信模型亮相中博会。记者张大岗摄
汇聚一流专家,突破科学难题,探索尖端技术,提升竞争实力。合肥正突出重点、聚焦发力,全力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根据建设方案,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家将依托合肥地区大科学装置集群,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环境等四大领域,着力打造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超导核聚变中心、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合肥中心、联合微电子中心、离子医学中心、分布式智慧能源创新平台、大基因中心“七大平台”建设。
力争到年,基本建成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框架体系。到年,将建成国际一流水平、面向国内外开放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为国际创新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科技长远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年7月19日,合肥高新区富芯微电子公司无尘车间内,技术人员正在生产新一代5英寸晶圆功率芯片。这是我省首条拥有完整技术专利,具备平面抛光工艺的功率保护芯片生产线,目前已实现量产,技术水平国内一流,并填补省内空白。该产品广泛运用于智能家电、通讯网络、物联网、智能穿戴、安防等领域。杨竹摄
去年11月9日至10日,相干光源和科学国际研讨会在中科大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举行。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合肥先进光源物理方案的设计水平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作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科学大装置之一,未来合肥先进光源光谱将覆盖红外至软X射线波段,建成亮度最高、全辐射谱段空间相干的世界领先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
去年10月25日,由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承担的ITER计划首个超导磁体系统部件——馈线(FEEDER)采购包PF4过渡馈线成功研制并顺利交付。实施ITER计划是人类发展聚变能的必要一步,承担采购包对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意义重大,通过参加ITER装置的建造和运行,可以全面掌握磁约束核聚变研究和技术成果,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即将建设的大科学装置——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研究设施提供设计及建设经验,进而建设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推进我国核聚变能源的研究发展。
年7月26日,技术人员对ITER大型超导磁体系统进行安装调试。当日,ITER大型超导磁体系统首个部件在安徽合肥科学岛上研制成功。记者张大岗摄
离子医学中心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产业创新转化平台之一。年8月30日,离子医学中心研发的国产超导质子医疗系统获得重要突破,锥形束CT(CBCT)图像引导定位系统顺利研制成功,这是质子医疗系统国产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有利于推动国产高精度、大视野的CBCT图像引导设备研发产业的发展。
成绩接踵而至,令人振奋惊喜。年,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不仅成功获批,而且吹响了建设的鼓角,在相关科学领域和创新平台建设上相继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建设步履铿锵有力。
2全国性产业创新中心建设风生水起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在合肥,正通过加快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围绕新型显示、机器人、智能语音、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积极争创一批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鼓励支持建立企业技术中心,打造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和孵化器。
统计显示,合肥制造业研发机构数、研发投入、人员数和授权专利量占全市总量的70%。全市大企业实现企业技术中心全覆盖,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9个、居全国省会城市第1位。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逐渐形成、不断强化。
去年12月6日,安徽省首个12英寸晶圆代工企业、合肥市首个百亿级集成电路项目——合肥晶合晶圆制造项目成功量产,标志着合肥距打造“中国IC之都”的目标又近了一步。一天后,年第三届海峡两岸半导体产业(合肥)高峰论坛在合肥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再聚合肥,共议半导体产业发展新趋势,共谋新时代产业合作路径。
从“十二五”开始谋划起步,近年来合肥加速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已初步形成涵盖设计、制造、封装测试、材料、器件和专用设备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成为全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最快、成效最显著的城市之一,被工信部列为全国九大集成电路集聚发展基地之一,被国家发改委列为14个集成电路产业重点发展城市之一。
集成电路产业在合肥的平地崛起,并不是产业个例。去年12月20日,全球首条10.5代液晶面板线在合肥投产。这意味着合肥的平板显示已经走在了全球前列,具备了打造全球显示之都的实力。
年12月20日,全球首条10.5代TFT-LCD生产线产品下线仪式现场。记者何希斌摄
以建设全国性产业创新中心为契机,合肥大力推进中国制造城市试点示范建设,加快打造“合肥芯”“合肥屏”“合肥用”“合肥创”的大产业格局,全力打造全球显示之都、中国IC之都、中国声谷、中国光伏第一城、中国软件名城和智能家电基地、新能源汽车基地等,培育形成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
同时,依托合肥科教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在量子通信、大数据、未来网等领域主攻产业化核心技术研发和领军企业引进培育,努力在未来产业发展上抢占先机。尤其是通过建设中科大先研院、清华公共安全院、中科院技术创新院、哈工大机器人研究院、广州能源所合肥研究院、安大绿色发展研究院等协同创新平台,推动创新平台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市场化、开放型运营管理模式,努力把合肥打造成为新产业新业态的策源地。
科大讯飞自主研发的汽车智能语音系统
3聚才揽智着力打造创新创业新高地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合肥时指出,合肥这个地方是“养人”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培养出了这么多优秀人才,是创新的天地,希望再接再厉、更上层楼。
谆谆教诲,不断幻化为合肥打造创新环境的实际行动。聚力制度突破,构建创新环境。合肥以制度创新为突破点,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
在中国科大量子存储实验室,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院士正在了解科研情况。记者张大岗摄
突出引智聚才。按照“两服务三融合”的理念,突出“高精尖缺”导向,重点推进中科大高新园区、北航合肥科学城、北外合肥校区、安徽合肥国际人才城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建立以创新质量、创新贡献、创新效率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真正让有贡献的创新人才“名利双收”。去年6月,合肥出台《关于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造创新之都人才工作的意见》,未来5年将安排不少于20亿元人才发展专项经费集聚人才。
突出精准引导。重点构建精准化、动态化、系统化的政策体系,建立和完善市“1+3+5”扶持产业发展政策评估机制,切实提高政策引导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突出改革攻坚。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目标导向,在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管理改革的操作层面、细化层面和有效层面形成突破。深化企业创新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支持企业实施技术创新。
突出金融创新。以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深度融合为重点,加快形成创新与金融一体发展的新格局。根据产业和企业特点量身定制财政金融产品,有序扩大高科技企业创新贷、创业贷和大湖名城创新发展基金、成长贷等财政金融产品规模,充分发挥撬动作用。
在中国科大多光子纠缠实验室,研究员黄合良(左)和罗弋涵正在进行量子计算和量子实验。记者张大岗摄
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塑造了合肥一流的创新环境,确立了科技工作者在创新中的核心和主体地位,营造了全社会尊重创新的文化氛围。政府、企业、个人纷纷参与,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从自我革命开始,勇当创新引领者。今年合肥成立数据资源局,挖掘信息时代的“黄金矿”、全面打造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便捷的市民综合服务门户网站,让市民在工作和生活中感受到数据资源应用的优越和便利,感受到创新带来的便利。
智能导诊导医机器人、人工智能医学影像辅助诊断系统、门诊语音电子病历、口腔/超声语音助理、云医声移动医护工作站......医院,随处可见智慧医疗产品,人工智能正在改善着医疗服务,让市民体验着创新带来的便利,培育了市民创新的意识。
在安医大一附院高新分院,智能导诊导医机器人在为市民提供服务。记者苏玲摄
加拿大籍专家尤金·格列戈良茨是国际著名的凝聚态实验物理学家。年,他入选中组部“外国专家千人计划”后,便来到合肥工作,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合作开展氢及其同位素氘和二者混合物在高压下行为的实验研究,填补中国大陆该项科学项目的研究空白。尤金表示,合肥的创新环境很好,汇聚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研究机构,对于做研究来说非常有利。
从年开始,陆续有8位在美国哈佛医学院的博士后相继归国,扎根合肥科学岛,潜心从事前沿科学研究,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哈佛八剑客”。“安徽、合肥一直对科技创新非常重视,提供了很好的科研条件。去年合肥还获批了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让我们坚定了当初选择合肥是正确的。”“哈佛八剑客”之一的刘青松说。
“哈佛八剑客”王文超、张欣、张钠、王俊峰、刘青松、刘静、林文楚、任涛(从左至右)在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年8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郭晨摄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如今的合肥正努力进一步优化环境、优化政策、优化服务,为全市创业创新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绿色通道,努力让合肥成为最适合创业创新的城市。
(本报记者王永亮)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