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年1月9日开始,为积极响应安庆市委宣传部、市文联的号召,安庆市作协“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大型采创活动在太湖县百里镇启动以来,市作协组织全市七县三区作家余人深入各地乡村,踏泥泞,顶烈日,走访百姓,挖掘美丽乡村文化元素,书写安庆人民奋力脱贫攻坚、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和风貌,作家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文艺讲话精神,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到身入、心入、情入,已挖掘出一批动人、感人、激动人的精彩故事,在此,我们选出部分文章,以飨广大网友——
年9月,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笔者来到望江县,在县文联主席任春松,秘书长郑强和沈厚明的陪同下,走访了一些村镇,沿途所经风貌如诗如画,让笔者感受到这里的美丽乡村仿佛一首首意境醇厚、内涵丰富、文辞优美的诗章。
一、张屋中心村,一段奇遇
走进高士镇张屋村,就看到村两边是整洁的水泥路、绿化带、文化墙、便民服务室、农家书屋、文体休闲广场,村部房顶上竖立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和谐武昌,礼让张屋。房前屋后遍布小花园、小菜园,田园气息浓郁,整洁清新。
村部里有一个图书室,名叫“农家书屋”,架子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书籍,有几个村民在阅读。一个精神矍铄,满头银发的老人引起了我的注意。老人居然有九十六岁了,说话的声音洪亮,思维敏捷,老人名叫张俊,黄埔军校20期学员,抗战老兵,曾参与过抗美援朝,中年回乡后居住在张屋一直到现在。我对着老人的耳朵问道:老人家,您现在的生活可好?
好,好啊,老人的眼睛眯成一条缝,咧开嘴巴笑道:我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的好。
这是为啥?我问道。
老人来了精神,说道:这里的空气好,环境好,景色美,人厚道,彼此礼让,风气文明,过得舒心啊!
过去是啥样子?我又问道。
过去,嗨,别提了。老人笑开的脸,神色收拢了起来,摇摇头说:过去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到处是垃圾,大风一起,垃圾满天飞,我索性就待在家里不出门,邻里也不多说话,日子过得急巴巴的,人人都想着自己的事,哪管他人苦与愁,现在大家日子好了,政府带领大家搞美丽乡村建设,有红的花,绿的草,干净的道路,城市小区里能看到的健身器材,我们这儿样样不少,哈哈……老人笑得合不拢嘴。
我说:老人家,你现在身体还好吗?
好,好得很。吃得香,睡得着,儿孙孝敬,事事顺心啊。老人从口袋里掏出一根烟抽了起来,说:这是赶上了好社会呀,我还想活到一百二十岁呢。逢上好光景谁不想多活几年?老人像孩子似的喜形于色。
老人的笑声在我心里荡漾。张屋中心村的户张姓人家,属继善堂人金公房系之珊公支下和琪公支下,来源于同一祖先。张氏“百忍堂”、“六尺巷”等典故都告诉后人们要家庭和睦、邻里友爱,只有这样,生活才会真正一天比一天好,家园也会一天比一天更美丽。
二、回民村,另一番美的内涵
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应该是丰富多彩,绚烂多姿的,既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只要人人都有一颗美丽的心,才有美丽乡村的存在。这里蕴含着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
进入漳湖镇回民村,天色向晚,夕阳的余晖金子般的洒在黄灿灿的稻子上,相互辉映,清澈的河水流淌,映照出一幢幢整齐的楼房,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平整干净的乡间道路,宽敞整洁的农家小院,主题丰富的文化墙……
回民村给我的是不同于张屋的另一番景象,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一幕幕场景,让我的灵魂经受着洗礼。这就是读红色历史,听英雄故事,颂革命精神。进入村部,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挺着笔直的腰杆,向我们娓娓讲述着回民村革命前辈的英勇事迹,他就是董玉发老人,如今已是八十五岁高龄,身体依然硬朗。他是那段烽火硝烟、峥嵘岁月唯一健在的亲历者。老人带着着我们来到英雄纪念馆告诉我们:回民村是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清真寺内的渡江战役伊斯兰英雄纪念馆,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该馆始建于年10月,建筑面积平方米,占地面积平方米,承担着宣传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职能。建馆以来,我们接待的参观人数已超20多万人次。纪念馆设有珍贵的历史实物、图文、抗战飞机残骸展示厅,真实地记录和展示着在这里曾经发生的战斗过程和场景。
董玉发老人说:那时我们和解放军一起战斗的场景还历历在目,我永远不会忘记!可惜当年和我并肩战斗的同胞们都已经走了,我还会继续讲下去,让更多的人记住那段历史。董玉发老人告诉我们,后来,五兵团政治部授予回民渡江突击队的“伊斯兰英雄”锦旗、“渡江先锋”横匾和“渡江船工光荣证”。这些物件,虽然饱含岁月的浸染,历经沧桑,但依然真真切切地见证着回族英雄们的自豪和荣耀。老人质朴的话语为我们弘扬革命精神、继承革命传统,为建设好美丽乡村树立了榜样。他作为一个老党员,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指引着后来人怎样更好地爱国,更好地践行“两学一做”,正是英雄们前赴后继和不怕牺牲的精神,才换来了我们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如今回民村依靠着生态旅游和民族特色的优势,正在铺开“美丽乡村”建设的新画卷。作为全镇第一个省级美好乡村,回民村书记刘卫东感触颇深,他说:“美丽乡村不只是刷墙、修路,文化墙的表面美丽,更是要老百姓的精神风貌和人心的美丽。”
三、曾墩村,偶遇一位老大娘
杨湾镇曾墩村的广场上十分热闹,孩子们在跷跷板上尽情玩耍,老人们轻松走上踏步机,或聊天或锻炼身体,彼此露出欢心的笑容。我见到一位老大娘,她七十岁边近,头发梳得齐齐整整,干净利索,说话快言快语。
大娘满脸笑意地告诉:一天不来这儿浑身不舒服,身子就变得僵硬了。这里场子大,又有很多锻炼的器材,人的各部位都可以活络活络,来这儿活动一下身子就舒张灵活多了。如果不是政府抓美丽乡村建设,我们哪有这个福分呐。“福分”二字引起我的深思,是啊,如果美丽乡村建设只是做表面文章,而不能和老百姓的幸福指数结合起来就失去了意义。只有让村民们真正感受快乐、美好、幸福,美丽乡村建设才真正抓到了本质上。
我问:大娘,每天来这儿的人多吗?
多啊!大娘说,大家每天来这儿锻炼的,跳广场舞的,唱黄梅戏的人,多着呢。大家来这儿也不仅是锻炼身体,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彼此每天能见见面,交流一些事儿,大家多来往才有感情,邻里之间才亲切和睦。不像以前大家没有见面的好去处,路远一点的人,有时几个月也见不上一面,不相往来,时间久了彼此心里就有了隔膜,有时为一件小事争吵,老死不相往来。如今好啦,有点不愉快的事,到了这儿就有人劝和,讲道理,不开心的事一会儿就烟消云散了……
大娘的语言朴素,但说出了一个大道理,这就是美丽乡村建设,也建设出美的境界,美的感情,美的和谐,美的文明。
村民小组长王文正告诉笔者:曾墩村组建了广场舞表演队,晚饭后村民们主动走出家门,男女老少都参加到广场舞表演队,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参与到丰富的文化活动,精神面貌提升使得农民整体素质得以提高,且邻里之间团结友爱、互帮互助蔚然成风,构建一个更和谐、更文明、更健康的文化环境,让村民从内心深处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美丽乡村惠及千家万户。这才是美丽乡村建设最根本的动力。
傍晚时分,广场上响起美妙的、富有节奏感的音乐,不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大家翩翩起舞,气氛热烈。我仿佛置身于城里的公园……
四、六合村,“美丽三部曲”
第二天上午是一个晴好的天气,车子沿着同马大堤,拐入省道进入漳湖镇六合村,一路风景美如画,一路吸吮着天然氧气。
六合村书记刘红兵告诉笔者:为了持久的搞好美丽乡村建设就必须发展好“美丽产业”,从而形成“美丽资本”,这样才会有“美丽成果”。我笑称之为“美丽三部曲”。
刘红兵认为:美丽乡村建设不能搞千村一面,要因地制宜,凸显特色。所以在规划方面,我不主张大拆大建,而是结合原始风貌进行改造,从而形成自身的特色风貌,而不能千篇一律,其风格应丰富多彩,相互辉映,各领风骚。
他说:我们是把六合村打造成田园风光式的。六合中心村内次干道以及沟渠堤坝绿化采用乡土树种;清淤沟渠、当家塘及臭水沟,种植莲藕、茭白等经济作物,道路硬化率95%以上,实施雨污分流;修缮辅助用房、整理柴草堆,立面改造平方……经过一系列的建设,建成了一个农村田园风格的新六合村。
我得知刘书记这些天都在往回民村跑,想在六合与回民村之间开辟一条新通道,承接回民村旅游资源。六合村的道路通了,房前屋后的杂屋清除了,排水沟进行了清淤种上了荷花、生态茭白,乡土田园风光自然呈现,再与回民村特色建筑融为一体,打造出一条少数民族风情街。环顾四周,红湖村,依水而建,远望过去,红顶白墙,一派农村特色的田贩风情。这样一个自身特色,又和谐一致整体性的旅游景点油然而出。
他说:还要打造“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小茶园”、“小竹园”,再进行APP的开发,让城里人来承包小菜地,请村民养护,再通过手机查看。笔者感叹这位书记的想法真多,既大胆,又有创意。
他说:我一直在努力按照上级领导的意图,将红湖、回民、六合及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点连成线、线扩成面,成为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平台,这样就有了一个长效机制经济发展途径了。这就是从“美丽产业”发展为“美丽资本”,再结出“美丽成果”灿烂图景。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