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一个最受重视的节日,就是清明节了。清明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节气。《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的农谚。此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物,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类,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
清明节的习俗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现时的清明节,是阳历四月四日或五日,此时春暖花开,天清地明,最宜扫墓祭祖、春游踏青;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活动,增添情趣。二零零六年,“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谈到清明习俗的由来及演变,须从古代一个非常有名的、现已失传的节日——寒食节说起。寒食节相传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是为了纪念晋国公子的臣子介子推。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外国十九年,介子推护驾跟随,立下大功,后来重耳返国即位为晋文公。晋文公即位后,不求名利的介子推便背着老母,躲入绵山隐居。晋文公前往寻找,却怎样也找不到,于是放火烧山,想把介子推逼出来,不料介子推却和母亲抱着一株大树,宁愿烧死也不出山。晋文公伤心不已,下令把绵山改称“介山”(即山西介休县境内的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烧死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以后年年岁岁,每逢寒食节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因此,寒食节,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别馆青山郭,游人折柳行;落花经上巳,细雨带清明。”这首唐朝羊士谔所写的诗,就画意般地歌咏了人们在清明这一天走出家门,到青山远村折柳、踏青的情景。《论语》中所说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七沂,风乎舞雩,而归”,写的就是当时的情形。
到了唐玄宗时,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在望江的风俗中,这一天,前来祠堂感恩先祖的孝子贤孙
络绎不绝。祠堂外的地面上铺满鞭炮,有的长达数十米,远远看处,如同一张硕大的红布铺在地上,吉时一到,谁家的鞭炮最响,就能讨个好彩头。
上坟时要带酒肴,插清明旗,祭毕祖先,要将冥钱等物全部烧尽,理由是不烧尽就转不到先人手里。清明节是中国唯一一个融合了‘节气’与‘节俗’的综合节日,是一个哀与乐并存,敬与畏同在的节日。孩提时候通过这个节日了解了很多家族的故事,对家族的感情,就以这样一个看似悲凉实则温情的方式在延续。
轮到做“清明头”的人家也是热闹非凡,亲戚朋友忙着烹饪各种样式的菜肴,等候祭祀结束的宗亲们享用。
当然,百善孝为先。对逝去亲人表达思念,寄托哀思,不在于鞭炮的响声,不在于奢侈的流水宴,不在于“高档”的祭祀品,而应发自内心,重在真情。让祭祀回归理智、回归自然、回归文化,才是真孝。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