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聚望江公园的竹林之下
四月二日,内江二中高六五级在蓉部分同学相聚于锦江之滨薛涛井旁的竹林之下,叙友情,谈人生,论时事,抒胸怀。因为是同学,大家不拘形式,不设戒心,互相倾听,各抒己见,相处甚欢。左四为本文作者邹昌仁先生
这次相聚是为了一个同学——李尚志。前些日,母校内江二中邀请李尚志和另一位年轻校友、心理学家王利群女士到校为师生们作了一场报告,他们返京途中经过成都,成都的同学借机组织了这次聚会。与会的还有闻讯赶来的重庆等地的同学。
左五为李尚志教授
李尚志是我国自己培养的首批博士之一。年夏天,在一个阅卷现场,有人拿着人民日报在看。我无意间瞟到上面有一则关于我国首批自己培养的博士的消息,便好奇地探过头去,一眼便看见了李尚志三个字。是我的同学李尚志吗?再一细看,看见了他的论文名称《一类有限群的子群体系》。学数学的,是我的同学无疑了,内江二中的那个书呆!一时间我心潮起伏,往事一幕一幕地浮现在眼前。
同一地点,相距半个多世纪;左图少年壮志,骄傲而自信;右图老年持重,阅尽人生,进入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了。(朋友语)
半世重逢三元塔
李尚志青山有剑冲霄起,白水痴心绕膝还。文运通天生俊杰,魁星降世聚群贤。春光不老寻童趣,白发重逢觅少年。走遍九州千万里,可留足迹在人间?注:回母校内江二中讲学,与中学同学重游三元塔。
年,我初中毕业,被选拔到省重点中学内江二中读高中。当时,全年级四个班,从全地区八个县选拔来的四十几名同学和内江城里没有学过外语的同学分在一、二班,俄语起步;三、四班全是内江城里的同学,初中学过英语,现在继续学英语。我们来自外县乡下的同学比城里的同学土气,星期天也呆在学校里,常常三个两个到街上转转,偶尔在街边花角把钱买个热红薯充充饥。因此,一、二班的同学就走得近些,而三、四班的同学,从小学起就同学。这样,无意之间就形成两个群体。一次,我从四班教室外面经过,看见墙上的学习园地里有李尚志关于一道极值问题的解答。我惊呆了!原来极值问题可以这样解答。这是我第一次知道李尚志的名字。我感到自卑,我们乡下的学生比内江城里的学生学的东西少了许多,基础差的太多了啊!高中三年,李尚志年级第一的地位始终没有人撼动过。每天晚自习结束后,一个胖胖的矮个儿从四班的教室里出来,斜挎着书包,吹着悠悠的笛子走出校门,大家亲切地叫他书呆,他就是李尚志。高中三年,我始终没有和李尚志接触过。没想到,五十多年后我们见了面却异常亲切,他没有大学者的架子,我也不揣浅陋,话题广泛而深入。
李尚志教授与老同学合影,两张照片相距半个多世纪,(中图)后排左四为高中同学,前排右一为李尚志教授。字幅为老同学亲笔所书。
望江公园是薛涛流落成都后曾经的寄居地。涛爱竹,于园中广植之。现在园内有竹一百三十余种,有的劲节挺拔,凤尾摩天;有的芊芊成丛,绿云覆地。我们坐在竹林下的春风里,遥想当年在这里宴饮聚谈,临风吟啸的白居易、元稹、刘禹锡等文人雅士,心向往之。我们虽不敢和他们攀比,但与会的同学毕业于不同的院校,各学科门类的都有,职业上有学者,有教师,有医生,有工程师,有企业家,有官员,也有下岗工人,三教九流齐集。所以,我们的话题比之薛涛他们当年的话题要广泛得多。很多从书本上不容易得到或很难搞懂的问题,在这里都得到了,懂得了,真是胜读十年书。当然,一个共同的话题就是二中那段难忘的岁月。在我们的求学生涯中,真正读书的时间就是高中那三年。记得进高中后,学校用半个学期的数学课时给我们补平面几何。当时那情景,真如饿牛见了青草,老师大把大把地喂,我们大团大团地吞。除了老师发下来的资料,大家还从图书馆、书店或亲朋好友那里弄来许多书,互相传阅,共同讨论。碰到老师就拦住没完没了地问。有个叫陈光炳的老教师,很有学识,同学们都很崇拜他。但他是历史反革命,同学们又不敢随便接近他,于是就把一些很难的问题写在纸上,趁没人注意的时候悄悄塞给他,他解答后又悄悄还给同学们。当时我们拼命读书,但并不死啃书本,更不是如现在的学生那样成天趴在资料上,为了考试捞分。我们广泛阅读,涉猎各种知识,丰富自己,充实自己,例如,钻研诗词格律,学写诗;我们办园地,出专刊;我们弄乐器,练歌曲,排节目,周末在教室后面的梧桐树下开晚会,快毕业了,还自编自演小话剧;我们郊游,爬上三元塔去装模作样地吟诗:我学当年岳元帅,尽心报国了终生;我们到公路上去跑自行车,那时我刚学会,被一群人夹着,结果差点遭汽车压死,被司机大骂一顿;临近高考,还到公园里去划船,不小心一船翻到河里,不敢回校,到梅家山去晒衣服。回想起来,那时候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李尚志原先的单位是中国科技大学,后来被北航挖了过去,年届七旬还不准他退休,可见他在学术上有很高的成就。他是研究数学的,可他不局限于数学,而是具有广泛的兴趣和学识。他爱文学,研究格律诗。格律诗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写作起来很困难,于是有人说,格律诗束缚人们的思想,不宜提倡。只准他自己写,不准别人写。写过格律诗的人都有切身体会,格律诗不仅不会束缚人们的思想,而且会使人的思维得到锻炼,思路变得灵活。我国的许多老一辈科学家、学者、社会名流,都是格律诗的高手。李尚志研究格律诗,写格律诗,而且用格律诗写数学问题,这是要有相当灵活的脑袋才行的。反过来说,这可以使他的脑袋得到很好的锻炼。书呆不呆。从思维的角度讲,把知识分为文科和理科,并且划出一个截然的界限,是没有道理的。这些年,在中学阶段实行文理分科,学文科的讨厌理科,学理科的鄙视文科,甚至轻视语文,其消极作用已深刻地显现出来。我们不时在电视里或者主流报刊上看到一些专家、学者的高论,那逻辑真叫人不敢恭维,除了政治因素,大概就是文理分科造成的知识平乏、思想偏碍的结果吧。
踏遍神州千万里,可留踪迹在人间?这是李尚志的诗句。一个人能不能在人间留下踪迹,取决于这个人是否对社会做出过贡献。李尚志应该属于这种人。因为他在科学上取得的成就会永远被人们记住。李尚志说,不是当年国家招收研究生,或者他没有抓住这次机会,就可能一辈子是大巴山山沟里的小教员。机会是重要的,善于抓住机会也是很重要的。不给你机会,你徒唤奈何。我们这一批同学中,不少有才华的人就因为“不宜录取”四个字剥夺了机会,没能跨进大学的门槛。还有些人,没能像李尚志那样抓住机会,也是碌碌一生。但是,机会并不是任何时候、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你有时走进会场,看见当年那个十次考试六次不及格的学生坐在主席台上,如果发生大火,还得让他们先走。上百度一搜索,人家现在可是硕士、博士。这叫时势造英雄!史无前例的运动一开始,学校停课、不招生了,几百上千万学生都读不成书了。干什么去?伟大领袖大手一挥,数百万年轻人举着红旗、摇动着小红书、吼着雄壮的歌曲、踏着矫健的步伐,从城市奔向农村,那场景是何等壮观。这叫英雄造时势!话说回来,现在一年研究生招生几十万,如果我们当年的那些同学能遇上现在这样的机会,很多人,包括那些没有跨进大学校门的人,都可以成为硕士、博士,都可以做出一些成就来的。哎!俱往矣。
远去青春唤不回,少年心事总相违。梅山风景依然好,树树秋风红叶飞。这是年国庆在二中聚会时我写的一首小诗。现在,我们老了,如秋山红叶,青春难再,但我们壮心不已,还勃勃欲飞。我们还能干什么呢?难道就只能“吃饭挣钱”吗?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为社会的正义而呼喊,为促进国家的富强民主,推进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尽点绵薄之力,总是可以的吧?在薛涛井旁,有王安石的一首咏竹诗: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王安石没有来过成都,这首诗不是为这园子题的,看那内容大概是他罢相之后的作品吧,不过用在这里倒也切合眼前的景物和薛涛的身世。这首诗意境高远,表现了王安石百折不屈、老而弥刚的精神,抄在这里,与同学们共赏。二零一七年四月五日
李尚志教授是全国首届教学名师,这是他本人最看重的一个荣誉。他不仅学术研究颇有成果,更是一位会讲数学的老师。我们真心希望李尚志教授继续在讲坛上耕耘,让更多的学子受益。祝愿这些老同学们开心快乐,身体健康!
数学e点通(mathYDT)主要栏目介绍:
主要发布李尚志教授对数学教育的一些看法和观点;
主要发布masir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录;
主要发布masir对高考数学的一些感悟;
主要发布masir对数学学习的一些领受;
发布一些经典问题的解答,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会配上直观的动图;
白癜风夏天怎么办白癜风是什么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