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文艺四十年
时间之所以有重量是因为具有不可逆性,文学艺术作品也有这种特点,那就是不可复制、不可重复,望江的作家也不例外,每部作品的出现都恰如其分地拥抱了其产生的时代。
改革开放四十年不仅给整个社会带来巨大变革,也为文艺带来了繁荣。
一、文学
(一)诗歌
望江的诗歌、散文、小说、文论、戏剧的创作获得了丰硕的成果。编辑出版了《望江县文学十年作品选》《雷阳英才录》《望江文学精品》《雷池论道》《人文望江》《望江民间歌谣与音乐》《古雷池》等。
诗歌是最敏感最先察觉到改革开放这一变化的,望江现代诗与中国新诗的成长、发展、繁荣是同步的。一批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的诗人纷纷加入现代诗歌的写作。望江现代诗歌的创作获得全国性影响,产生了以沈天鸿为代表的一批优秀诗人。有一支庞大的诗歌写作群体。
全国专业诗歌刊物及大型报刊,从《诗刊》《诗歌月刊》《星星》《扬子诗刊》《绿风》到《诗神》等,皆登载望江诗人的作品,港、澳、台及海外报刊,也不断出现望江诗人的名字,诗歌发表的数量庞大、获奖次数繁多、获奖等级涵盖国家省市并被选入多种选本。
(二)散文
散文创作抛弃了高、大、全,回归到写实与朴素,对文本进行了一些有益地探索,收获一批散文精品力作。沈天鸿《嘉峪关归去来》《不醒之塔》等系列散文作品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散文领域,不论是文本创新还是思想、审美趣味等方面均堪称上品之作。望江散文家的作品,有的已被选入高中课本,有的已被初、高中的试题采用。
(三)小说
改革开放以来,望江的小说创作收获了一批精品力作,斩获多种大奖,他们集中在中、短篇小说的创作上,作品数量可观,皆有建树;廖西岚《百家奶》《昨宵花烛红》等影响较大;廖善友、曹玲霞《血帆》、周贤望《人场》、周玉冰多部小说集等获文学奖。
(四)文论
文学评论成果丰硕,涌现出一批全国有影响的评论家。陆洪非的《黄梅戏源流》成为研究黄梅戏的奠基之作。王彬彬的中国当代文学及文化批评研究著作《在功利与唯美之间》《鲁迅晚年情怀》《为批评正名》《文坛三户:金庸·王朔·余秋雨》《城墙下的夜游者》《风高放火与振翅洒水》《一嘘三叹论文学》《往事何堪哀》《并未远去的背影》《鲁还内外》《有事生非》等多部,拥有较高学术价值,为南京军区“前线文学奖”、江苏省作协第一、二届“紫金山文学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奖”获得者;陈墨以其“评点金庸系列”以及其他系列武侠小说研究论著获金庸研究专家之称;沈天鸿《现代诗学》以及系列诗学论文在当代诗坛产生较大影响,《现代诗学》建构了中国现代诗理论,被大陆、台湾一些高校列入本硕博必读书目、学位指定参考书或用于授课,应用专业有汉语言文学、语言学、新闻学、广告学、外国语等,一些理论观点和术语较广泛地被应用于文学评论和理论研究;陆林在戏剧戏曲学的研究著作有《元代戏剧学研究》《知非集——元明清文学与文献论稿》《求是集——戏剧小说理论与文献丛稿》《曲论与曲史——元明清戏曲释考》,合著《元杂剧研究概述》《明代戏剧研究概述》,整理出版《皖人戏曲选刊·龙燮集》《金圣叹全集》等,为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获者。
(五)戏剧
望江是黄梅戏发源地之一。黄梅戏创作,在望江改革开放四十年文学成就的舞台上,也上演了一曲重头戏。陆洪非的夫人林青编剧的黄梅戏《风尘女画家》成为继《天仙配》之后黄梅戏历史上又一座高峰,其中的片段《海滩别》更是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艺术经典。龙仲文的《红霞万朵》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郑小姣》(与人合作)由安徽电视台拍成黄梅戏电视连续剧,年获第三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此外,创作小型黄梅戏《宝莲花开》《三颗红心》《渔舟配》《杀狗功夫》,大型黄梅戏《选才记》《东床梦》《小姑与彭郎》《闹鸳鸯》《包公赶驴》《御斗冤》《香妃》等。
二、书法
县书法协会成立于年5月。年创办了《望江书法》报、望江县书法协会网站,编辑出版了协会第一本文集《茗山雷水翰墨薪传—书协成立卅周年纪念》。八十年代中期,时任县书协副主席熊入梦凭着较高的书法艺术水平率先加入省书法家协会,在他的带领和影响下,培养了一批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和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三、美术
年以来,望江画坛比较活跃,美术成绩喜人。作品多次参加省美术作品展和全国国画展,获得多种奖项,有些作品被有关博物馆馆藏。刘崇镇山水作品《长天秋水》参加全国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美术作品展,并在甘肃高价拍出。
四、音乐舞蹈
见鲁敬之介绍,略。
供稿:沈厚明任春松(摘自望江文史8)
再附张松生的一点文字
一蓑风雨兼晴阳
——我和《诗歌报》《诗歌报月刊》
沈天鸿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是中国新诗的黄金时代:以朦胧诗面世为标志的中国新诗的新时代开启,然后不过两三年,过渡性的朦胧诗时期结束,“第三代”诗歌出现并迅速成型、定鼎、繁荣。对此,《诗歌报》及改报为刊的《诗歌报月刊》,有着世所公认的巨大贡献,影响广泛而深远。
我是在年暑假知道《诗歌报》将要创刊的消息的——刘祖慈先生写信来告知此事,询问我是否能够去《诗歌报》做编辑,但方式只能是借用,因为得以创办《诗歌报》的某个条件是不要编制和经费。我那时还在望江县长岭区中学做教师,其时中学合格师资极其缺乏,上大学前只是最底层的渔民的我,根本没有能力让县教育局同意把我借出去还给我发工资。在这方面,我的大学同学姜诗元能力超出我许多,他借调到《诗歌报》的事很快就办成了。
年11月6日,安徽省文联主办的《诗歌报》出版创刊号,每月两期,每期对开四版,是我国诗坛第一张大型报纸。严阵任主编,刘祖慈为执行编委兼编辑部主任,负责具体事务,不过时间不长,蒋维扬接任编辑部主任,并于年起任主编。
我虽没能办成借调,仍是《诗歌报》的铁杆读者与作者。《总体把握:反抒情或思考——中国诗歌现状研究论纲》这篇我自觉重要的理论文章,写出后当然给了《诗歌报》。得遇慧眼,在头版头条发表。我写作这篇文章的原因是当时的新诗究竟是什么性质,其主要特征是什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流诗坛仍然视之为朦胧诗。我认为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其时已经占主流地位的新诗的形式与哲学性质是现代诗,其主要特征是反抒情(也可称为冷抒情)或思考(再次附带说一下,反抒情不是反对抒情。反抒情或思考是并列词组)。发表了我也没抱诗歌界接受我这个观点的指望,因为相对于小说家散文家来说,诗人是最“独立”的。意外的是我的这个观点很快受到广泛认可。大概也是因为这个吧,后来出版的《中国新时期诗歌研究资料(甲种)》收入了我这篇文章。(节选)
致敬,沈老师!
张松生致敬,幸福!那个时段沈老师教我们语文和历史!!老师在一封回信中的话至今记得。“知道你遭遇了坎坷,没有被坎坷击倒,令我欣慰。希望你千万不要陷入灰色心境。”“我们要向很多方面不如我,在某一点某一方面比自己厉害的人学习”,温暖烛照我的人生。记得老师说过,考取大学的最大好处就是不用打鱼,不用头枕鱼船睡觉,被湖水打湿头发。记起老师第一次的印象是与我们学生一起排队打饭,那是八二年的事情。
记得老师给我的作文来个分,吃惊,喜悦。评语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上了《荷塘月色》后布置的,只可惜作文本子没保存,不然来张图让老师高兴高兴。
排队是在播种公平,平等,来自于骨子里内生的,没有丝毫设计表演的成份;打分,是在播洒鼓励与阳光,充满佛性,富有智慧,宽容,心量。所谓教育,教化就应该如此这般。愿老师幸福,健康,快乐!
张松生:那个时段是中国文学的黄金期,是老师创作的旺盛期。老师间或在课堂上分享他的太阳花与写沙漠而获飞天奖的作品。课堂上的那种张望,凝视,羡慕,自豪,至今还感觉得到。
就仿佛是自己写的一样,也有自己的一份。
.11.12号于穿越影艺馆
雌三醇软膏治疗白癜风是否有效雌三醇软膏治疗白癜风是否有效